永不褪色的红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田雪梅

  博物馆里那尊“小萝卜头”的塑像前,五岁的女儿仰起脸,好奇这名字的由来。我轻声告诉她小烈士宋振中的故事:他一出生就与母亲一同被囚于敌人的牢狱,因为营养不良长得头大身小,被牢房中的叔叔阿姨怜称“小萝卜头”,九岁遇害时,小手里还握着黄显声老师送他的半截铅笔。女儿听完后,又问了许多个“为什么”。
  自此,讲红色故事成了我和女儿的必修课。
  我讲王二小如何将日寇引入八路军的伏击圈,自己却倒在刺刀之下;讲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之时,砸毁枪支,高呼着口号纵身跃下悬崖的壮烈;也讲冷云等八位抗联女战士,在乌斯浑河挽臂踏进冰冷的激流,以年轻的生命谱写的巾帼悲歌……听了一段时间英雄先烈的故事后,女儿作了个总结:“妈妈,这些故事里的人太厉害了,他们都是英雄!”上幼儿园的女儿能用“英雄”来评价他们实属不易。我趁机问她:“是不是很感人?故事中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永远去记住他们?”女儿认真地点头说是。
  女儿上小学后,随着识的字多起来,她就对红色书籍特别感兴趣。《鸡毛信》《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清贫》……这些故事她铭记于心,都能流利地讲给我听;还能总结出海娃、雨来、张嘎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品质,我顺势引导她,让她知道我们要从这些英雄的身上学到些什么。
  女儿喜欢听英雄先烈的故事,我就从图书馆借来或从书店买来许多有关英雄先烈的书,我和她一起读,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我给学生们上课时,讲董存瑞顶着枪林弹雨、抱着炸药包冲向暗堡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事迹时,孩子们听得入神,个个格外专注。课后我把买来的几本书发放给各小组,一周后做读书分享活动。
  那天的读书分享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讲邱少云为了掩护部队,在大火中一动不动,他具有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精神;有的讲江姐在渣滓洞中用血泪绣就的那面红旗……同学们说到动情处,眼眶里便忍不住地闪动着光,声音也微微发颤。有同学讲小红军让盐的故事:小战士忍着自己干渴,在漫漫征途中将珍贵的一小撮盐让给受伤的同志;有同学讲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在零下40℃的雪原中被日军围困,断粮五日,靠棉絮、树皮维生,1940年孤身战斗至死,日军剖腹惊见其胃中无粮,唯余草根。杨靖宇生前的誓言:“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成为抗联精神象征……讲最后的读书心得时,同学们总结了英雄先烈们具备的精神品质,感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要加倍珍惜,而且也要把学习英雄先烈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书页翻过一春又一春,红色故事一路伴我们行——红色故事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眺望远方时内心那盏最明亮的不灭灯火。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