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课堂,感悟文化魅力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7月18日清晨,阳光透过晋祠圣母殿飞檐,在难老泉畔的古柏间投下斑驳光影。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周健全老师带领学员驻足观赏殿内雕梁画栋,引导他们从残存的朱红彩绘中追寻宋代工匠的精巧匠心。
  这正是“山西传统造像之旅”的特色课堂:以云冈石窟、镇国寺等核心遗产地为教学现场,使千年古迹化身“活教材”。作为课程负责人,周健全创新采用“专家导览、现场临摹与学术研讨”模式,让学员们在6天研学中通过文献研读、田野调查等环节,在石窟古建的实景中完成沉浸式学习。
  2023级考古文博学院曹宇琦坦言:“一直想深入了解造像的形制演变,但缺乏艺术鉴赏指导。”这番话道出了跨学科学习的需求。文学院学生宋滨妤表示:“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蕴含着文化交融的密码。”
  课程筹备阶段,马忠利、周健全、郭世光三位老师从不同维度指导学员。马忠利强调跨学科融合:美术专业聚焦技法风格,考古专业深挖历史脉络,统计学方法构建文物数据模型。这种多维视角使研究得以向更深处拓展。“研习造像不能只看技法,更要读懂气韵精神。”周健全以谢赫“六法”为纲,引导学员从侍女造像的头饰、服饰解析时代审美。郭世光则强调:“唯有沉下心体验,才能厚积薄发。”
  白天实地记录,晚上整理临摹,小组讨论时各展所长:考古生谈保护、文科生析文化、工科生提数字化方案。这种多元碰撞,让学员们构建起立体的知识体系。曹宇琦特别提到:“老师不仅展现了历史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连笔记方法都倾囊相授。”文学院2024级学生张如意至今难忘善化寺的大吉祥功德天女,“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金代雕塑,其眼中似含泪光,深情的凝望仍动人心魄。”这尊造像让学员们真切感受到:冰冷的泥土石料,经工匠之手便有了灵魂。
  在田野报告中,张如意写道:“亲眼见到书本里的‘国宝’,方知何为艺术震撼。古迹中的艺术,原与我们如此亲近。”软件工程专业贾静童则感怀:“古寺石阶上的风铃与讲解声,已成永恒记忆。”曹宇琦的感悟更具专业深度:“文物保护与艺术鉴赏如同车之两轮。此次学习为研究开辟新径,更令我对古人工匠精神心生敬畏。”
  据了解,山西大学自2024年推出通识游学课程后,目前已拓展至8门,涵盖晋商文化、生态景观等多元领域。这些课程依托山西地域特色资源,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文化魅力,为通识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王荔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