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蕴含在每个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从我省农民工作文《我的母亲》谈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连日来,一篇由山西古交农民工创作的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写哭全网。这篇题为《我的母亲》的短文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自己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暗合了文学最本质的诉求——真诚地表达。
  当代文坛存在一个现象:许多作家的写作越来越精致,甚至炫技,却也越来越远离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体验。我们习惯于在作品中寻找“文学性”,却常常忽略了生活本身就蕴含的诗意。只有俯下身来倾听街头巷尾的市井之声,才能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唯有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文学之树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这位农民工的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好作品首先在于生命的厚度。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这样简单质朴的句子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冲击力,不由得让人动心泪目。这反映出当代读者对真实内容的渴望:文学创作不必一味追求华丽辞藻、形式创新,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最本真的表达,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共鸣。
  这篇文章打动人的地方还在于,它展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生活智慧和情感方式。母亲那种勤劳俭朴、坚韧顽强、良善厚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少见,作者通过文字保存了这份记忆,也让我们得以重新感受这种传统美德的价值。这种记录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学创作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文学巨匠赵树理早已给出了答案: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写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满足人民需求的作品,要反映人民情怀心声、展现人民精神风貌、讴歌时代发展进步。文学作品如果脱离开时代、脱离开人民,必将失去文学的生命力。
  这篇短文的走红也给文学创作提出了新启示。我们常常习惯于用专业的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却忽略了非专业写作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其实,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蕴含在我们每个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创造者、情感的体验者、命运的践行者,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书写者、故事的记忆者,来自民间的、自发的创作者,完全可以写出不同形态的文学表达,而且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的声音,以新鲜的生活质感和观察视角写出的真诚的文本,为多样性、多元化文学生态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篇文章网络走红还说明:有人认为网络上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但由此文看来,网络上也并不缺乏对生活真实的展现、真情的表达、真善美的抒发。人民是文学的读者和考官,真正为人民书写、书写人民的好作品,才可以走进人民大众内心、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肯定。这对专业写作者来说既是鼓舞,也是鞭策——永远不要脱离现实生活,永远不要远离人民的需求。大道至简,以最简洁朴实的文字,为人民真诚地书写、质朴地表达,这就是时代赋予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作者: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副院长、《黄河》主编 王国伟)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