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下的晨昏
扫帚下的晨昏
母亲是个清洁工,自从三十五岁拿起那把竹扫帚起,母亲已经在晨曦与暮色中清扫了整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前,母亲所在公司倒闭了,她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那时我刚上小学,妹妹才三岁,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母亲四处求职,可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别的技能,最终只能接过环卫所递来的扫帚和橘红色的工作服。
小时候,我最怕下雨天。因为雨越大,街道上的落叶和垃圾就越难清扫,母亲就回来得越晚。有一次暴雨倾盆,我趴在窗台上等她,直到路灯亮起,才看见她。她披着雨衣,拖着湿透的裤腿,在雨幕中逐渐清晰起来。她的胶鞋里灌满了水,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可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又得出门了。
初中时,我曾因母亲的职业感到自卑。那会儿,我怕极了在马路上打扫的母亲被同学认出。有一次,母亲来不及回家换衣服,便带着尘土和汗味急匆匆地出席了我的家长会。当看到几个同学悄悄捂住了鼻子,我的脸一下子烧了起来。回家的路上,母亲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头对我说:“对不起,妈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我鼻子一酸,却不知该说什么。
高考后的暑假,我主动提出要跟母亲去扫街。母亲很心疼,但还是答应了我。凌晨四点,我跟着她走上空荡荡的街道。路灯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先扫落叶,再捡垃圾,最后清理垃圾桶。”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她的动作娴熟而利落,仿佛那把竹扫帚是她手臂的延伸。我试着学她的样子,可没扫多久,手掌就磨出了水泡,腰也酸得直不起来。而母亲却像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丝毫不觉得累,从街头到巷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太阳渐渐升起,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有人匆匆走过,看也不看我们一眼;有人随手丢下早餐袋,母亲便默默走过去捡起;也有熟悉的摊贩递来一瓶水:“叶姐,歇会儿吧。”母亲笑着接过,却只是抿了一口,又继续干活。
中午休息时,我们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吃饭。母亲从布袋里掏出两个馒头和一罐咸菜,掰开馒头,把稍软的那一半递给我。我咬了一口,发现里面还夹着一点她早上特意留下的煎蛋。而她自己的那一半,只是就着咸菜,一口一口地咽下去。
下午的街道更加闷热,柏油路面蒸腾着热气。母亲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后背洇出一片深色的痕迹。但她的扫帚始终没停,甚至连腰都没怎么直起来过。偶尔有路人经过,嫌弃地绕开我们,她却只是低着头,继续清扫。
傍晚收工时,一位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过来,塞给母亲两个橘子:“小叶啊,自从你负责这条街,卫生是肉眼可见的好啊!”母亲连忙摆手,老太太却执意塞进她的布袋里:“拿着,解解渴。”那一刻,我看见母亲的眼角微微泛红。
如今,母亲退休已十余年。城市的环卫工作早已实现机械化,像她这样的老清洁工已寥寥无几。她珍藏多年的竹扫帚和那件洗得泛白的橘红色工作服,至今仍安放在储藏间里。
现在,每当我漫步在整洁的街道上,总会下意识地搜寻那些橘红色的身影。夕阳之下,每一个人都不是她,可每一个都像她。
母亲用半生的时光,清扫出一座城市的洁净,也扫出了我们一家的未来。
□留丽灵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