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一位大学教师笔下的家文化

睦邻之风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华优秀邻里文化的集中体现。“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深刻地道出了邻里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邻里”二字承载着超越地理意义的深刻内涵,它既是物理空间上的相邻,更是彼此情感交融的见证。这种以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了独特的精神特质。
  《周礼》中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邻、里就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
  农耕文明的长久发展使中国人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好的邻里关系往往延续数代,从而形成比邻而居、守望相助的深厚传统。因此,在传统乡村社会,邻里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更是一种互助共生的关系网络。“一家有事百家忙”,不论是婚丧嫁娶、建房修屋、春种秋收,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论语·里仁》有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强调了与仁德之人为邻的重要性,认为选择居所如果不接近仁者,便称不上是明智之举。这一思想与《孟子》“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论述相呼应,展现了儒家思想中邻里互助、和睦共处的理想图景。《左传》中也指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将友善邻里的价值提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朱熹曾对孔子“德不孤,必有邻”一语做出过深刻阐释,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者,如居之有邻也”。朱熹的阐释揭示了道德修养与邻里环境的互动关系,即仁德不会孤立存在,必定与同类相互感召。这些经典的论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邻为亲”的伦理观,在强调个人应主动亲近仁德的同时,也倡导要建立起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最终实现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和得邻里好,如同拾片宝。”邻里之间关系的好坏、交往的疏密,是影响一个家庭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传统家训家规中,对“睦邻”的重视和提倡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强调“睦族之次,即在睦邻。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项乔在《项氏家训》中也指出:“乡里之人住居相近,田土相连,朝夕相见,若能彼此和睦,交相敬让,不妒其富,不欺其穷。喜庆必相贺,患难必相救,疾病必相扶持,婚丧必相资助,有无必相那借。虽说异姓,有同一家,自然争端不起,作事有成。若不和睦,便相骂相打相讼,岂能长久相处?”清代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劝告子孙“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曾国藩在《家训》中亦要求子孙“善待亲族邻里”“凡有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庆必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
  清代康熙年间,时任礼部尚书的张英收到了从老家寄来的书信,信中称张家与邻居吴氏因为三尺空地的归属权发生了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修书前来就是指望张英拿出个好主意。然而,出乎张家人意料的是,张英在回信中写了一首《让墙诗》,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后,张家人悟出了张英的良苦用心,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姓邻居见此也深受感动,做出了同等的让步。这就是“六尺巷”故事的来历。这一美谈既反映出了邻里和睦、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份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邻里之情,至今仍然延续着它的温暖。
  在当今社会,尽管邻里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出现了“宁交远方客,不结身边亲”,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是,中华优秀邻里文化仍然是提升生活质量,完善基层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根基和文化资源。

郭心钢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