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的美好寓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骄阳似火,蝉鸣如嘶。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在古人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诗词歌赋中常见对蝉的赞美,如西晋文学家陆云的《寒蝉赋》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概因其若虫时期穴居于黑暗污泥之中,一旦出土则爬上枝头,餐风饮露,被赋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又因其隐居地下若干年,蜕变羽化后则对着蓝天放声高歌,又被认为是可以再生的神奇灵物。
  正是出于一种“崇蝉”情结,以及对其生活特性的仰慕,蝉在古代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很高的地位。直至将蝉雕琢在钟爱的玉器上——成为玉蝉,作为佩饰日常携带,朝夕相处,不可分离。
  最早的玉蝉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代有较大发展演进,形制古朴、雕刻粗放。直至两汉时期玉蝉进入发展巅峰阶段,数量众多,用料考究,刀刀见锋,线条挺秀,著名的“八刀蝉”即“汉八刀”(形容刀工简练粗放,八刀是泛指),流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
  作为佩饰用品的玉蝉有两种,一为佩蝉,一为冠蝉。佩蝉的头部有对钻而成的V形“象鼻穿”,便于佩戴,是系在腰间或挂于胸前的饰品。因蝉有居高饮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给人高尚纯洁之感,佩蝉也就被视作君子的象征。冠蝉亦称貂蝉,是嵌在帽子上用来正冠的玉饰,腹部有孔,多为直穿孔或“牛鼻孔”,方便缝缀固定。以蝉为冠饰有着久远的历史,汉代皇帝近臣的官帽上就有金蝉,是权势的象征,既显示了帝王家的荣宠,也在暗示他们应当如蝉一样廉洁自律。到明代时开始用玉蝉作为冠蝉,但只有等级较高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民间一般是不允许使用的。
  除了用作佩饰,在古人的随葬品中也有含在墓主人口中的玉蝉,又叫含玉、玉琀或琀。《说文解字》释为:琀,送死(者)口中玉也。由于蝉具有入土重生、脱胎换骨的生理特征,追求长生不死的古人看中了其羽化又新生的象征意义,便希望入土者也能如蝉一样破土复活,有着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寄托了生者的良好祈愿。本着“生以为佩,死以为琀”的思想,玉蝉既可为生者的佩饰,也可当死者的陪葬。资料记载,乾隆皇帝死后口中就含了一枚雪白的和田玉玉蝉。当然并非所有的玉琀都是玉蝉。2011年考古发掘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的玉琀便是一件由战国玉坠改制的玉印。1978年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墓主人口中竟含了玉牛、玉羊、玉猪、玉鸭、玉鱼等21件微雕玉琀,为迄今为止墓葬考古玉琀之最。历史上最著名的玉琀还数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稍大、有穿孔的属佩饰玉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琀的丧葬玉。
  如今也还有人佩戴玉蝉,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坠在胸前说是“一鸣惊人”;挂在腰间则是“腰缠万贯”;小孩子戴了玉蝉说是“知了(蝉的别名)”,一学便知;中年人佩上又是“参禅(蝉)悟道”“难得糊涂”了。如此解释,虽有些牵强,但能博人会心一笑,想想也有意思。

□朱秀坤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