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未来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生态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未来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9日至10日,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暑期“三下乡”筑梦乡村行实践团队一行13人走进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峪口村,开展以“探索生态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凭借专业所长助力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践行时代使命,在短短两天内,通过文化探寻、非遗体验、志愿服务与生态调研等丰富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对当地晋商文化建筑的参观之旅。那些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让队员们惊叹不已。讲解员从建筑美学、商业智慧、伦理道德及孝道传承等多个维度,对晋商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队员们仔细观察着“诚信为本”的商号匾额和“耕读传家”的家训碑刻,深刻体会到晋商“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以及“家国天下”的精神追求。同时,从“孝亲敬长”的砖雕纹样、“慈孝传家”的楹联题刻中,他们也感受到了晋商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治家之道和代际传承的温情。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开展了传拓技艺与艾灸制作非遗体验活动。在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首先学习传拓技艺,从选纸、喷水、捶打、上墨等步骤一步步认真操作,亲手将晋商文化建筑中的砖雕、石雕纹样完整拓印下来,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随后,大家又体验了艾灸制作,体会到传统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队员们纷纷表示,非遗体验让他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正如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作为重要载体,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些先辈留下的智慧,是历史的积淀,更应成为乡村文旅的宝贵资源,为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路,挖掘非遗内涵并融入乡村业态、赋能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提供了鲜活的灵感。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严格执行分组管理制度,各小组负责人全程跟进队员的安全与行程。同时,队员们自觉遵守当地习俗,主动参与村落环境维护,以文明言行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团队还安排专人记录活动全程,通过影像、文字等形式留存实践资料,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峪口村“幸福小院”开展志愿服务。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专注于整理杂物,有的细致清扫地面,努力为老人们营造出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们还与村里的留守儿童欢乐互动,陪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给孩子们带去了欢声笑语。此外,队员们与老人们亲切交谈,用普通话分享新鲜事、聊聊生活日常,在轻松的交流中传递着浓浓的关怀。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通过实际行动改善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更在与村民的互动中,让普通话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潜移默化地推广了规范用语。
午后,团队前往峪口村龙吟谷开展生态观察与环保调研。队员们沿着山间小径、溪流沿岸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当地植被的种类、生长状态,查看水体质量、周边环境是否存在污染等情况。在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中,大家真切感受到龙吟谷生态的独特魅力——山间林木的苍劲挺拔、溪畔花草的盎然生机,都让队员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实地调研,团队不仅积累了石膏山生态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更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紧密关联。大家切实体会到,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细心呵护,而青年一代更应主动肩负起观察生态、守护生态的责任。这些来自山林与溪谷的感悟,让队员们对如何用专业知识服务自然生态保护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为后续参与生态建设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动力。
据悉,此次三下乡活动将持续至7月14日。未来几日,团队将开展生态调研、科普宣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通过这两天的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更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既需要生态底色的守护,也需要文化魅力的彰显,更需要青年力量的深度参与。大家表示,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感悟与收获,在未来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所学所长为探索生态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行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