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夏穿什么样的鞋子
古人度夏穿什么样的鞋子
炎热的夏季,现代人脚上穿的是各式各样的潮流新款凉鞋。单说女士凉鞋,式样繁多,可谓是“花枝招展”。那么,材质没有如今丰富的古代,古人在夏天会穿什么样的鞋子度夏呢?
唐王睿《炙穀子杂录》中说:“夏殷皆以草为之屩,左氏谓之菲履也。”由此观之,上古夏朝时,古人穿的是草鞋。“屩”“菲履”皆为草鞋之意,即以草编织的鞋。这类草鞋,多为古人夏天穿戴的标配。
秦汉时期,草鞋已经普及,但直到隋唐,也没有“草鞋”之称。除了“屩”“菲履”等名称外,草鞋还有“屦”“屣”等多种叫法。“屦”,乃先秦人对草鞋的流行叫法。
尽管是草鞋,那材质也是花样繁多的。古人制作草鞋,一般使用葛、麻、蒲草、芒草、稻草、藤、蒯等材料,高级的用丝和动物的筋、皮,这类草鞋称为“丝履”“皮屦”。用葛制作的“葛屦”,即草凉鞋,在先秦时期广为流行。《诗经·魏风》中有《葛屦》诗:“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意思是把草鞋的带子扎起来,可以当冬鞋御霜寒。当然,度夏的“葛屦”便极简单了。
元陶宗仪《说郛》中《事始·鞋》曰:“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可见,“鞋”的称呼历史并不久远,其早期一般指浅口鞋,写作“鞵”。古代比较讲究的草鞋,还会涂上油漆,防腐耐穿,颜色也漂亮,称为“漆履”。
古代的草鞋虽简单,但有身份的人夏天穿什么样的凉鞋还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注重凉鞋与服饰颜色和款式的搭配协调。《仪礼·士冠礼》有“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的记载。即夏天穿以葛草编结的鞋子时,若着黑色衣服,则穿黑色鞋子。若穿白色丝织衣裳,则搭配白色鞋子。
日本人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过去也喜欢穿草鞋,至今仍将编织的凉鞋称为“草履”。
后来,古代出现了木屐,木屐是一种多功能的凉鞋,更适合夏天穿着。其做法较为简单,在木底上打孔,绳索穿孔编结即成。古代木屐多方形,左右脚不分。有鞋底前后带木齿的“齿屐”,还有无齿“平底屐”。这种古代的木屐凉鞋,在夏天男女通用。到了唐代,广泛流行于民间。唐代诗人李白《浣纱石上女》曰:“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李白描写了一位可爱的农家女孩,脚穿齿屐在河边洗衣服。一双齿屐还以亮丽的金色作了涂抹,映衬着“白如霜”的双脚,可见古代木屐在夏天使用之广。
其实古代的屐,作为夏天穿的凉鞋,除木质材料外,在南方盛产竹子的地方还以竹子制作,称“竹屐”,竹屐的降温效果和舒适感要更好些。
古人还将木屐设计成有拖鞋功能的凉鞋,无跟无齿,此结构简单的木质拖鞋明代多见,时称“拖屐”,男女居家穿之。清代人则把凉拖鞋称为“散屐”,与明朝的“拖屐”一样,平底无跟,材料不限于木质,兽皮亦可制作。“散屐”,因散足而得名,即光着脚不穿袜子。
除了草鞋和木屐,古代还流行一种“靸鞋”,亦称“鞜鞋”,唐代人称“跣子”,其实就是现代人脚上穿的拖鞋。从原材料上看,皮、草、木及丝帛类纺织品都可制作古代拖鞋。鞋底用木板制作,鞋面以草编织的叫“草屐”,用棕编结鞋面的叫“棕屐”,丝帛做成的叫“帛屐”。这种更高级的“帛屐”,不限于夏天穿着。
明清时期,富贵人家均不再爱穿木屐,皮质的拖鞋大量出现。用皮制作拖鞋其实并非清代所独有,唐代的“皮屐子”,即是这种“皮凉鞋”。“更著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唐代诗人崔涯,在《嘲妓》诗中对皮屐子作了描写。
古人度夏,从穿着上虽远远不能与时尚的当今相比,但在有限的条件下,自有应对之法。从种种度夏的鞋子上,可窥见古人在利用大自然中所表现出的智慧。
□卜庆萍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