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男儿”究竟有多高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影视里动不动就能看到一些男子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感觉只有够了这七尺,男儿才是威风凛凛的样貌。如果按现在三尺一米计算,七尺得两米三!这不就是巨人?堪比姚明。可回头想想,古人真能有这么高?
  这疑惑,其实藏在一把变来变去的“尺子”里。
  最早的尺子,就是男人伸开拇指和中指的一拃,也就二十厘米上下。商周那会儿,冰冷的青铜尺躺在贵族案头,一尺才十六七厘米。算算账,那时的“七尺男儿”,身高也就一米出头,搁今天,怕也就是个半大孩子的个头,所以那时成年男子,身高能接近一“丈”的,才配称“丈夫”。这称呼穿过三千年风雨,如今牢牢地写在我们的婚书上。想想那些商朝的武士,要是知道后世所有娶妻的男人都有了一个“丈夫”的称呼,怕是会傻眼。要知道,在他们那个时候,“丈夫”可是实打实的大个子的尊称。
  尺子这东西,随着朝代更迭,也跟着悄悄“长个儿”。到了战国,齐国的尺子一量,约莫二十三厘米。竹简上记着邹忌“修八尺有余”,这么算下来,他身高得超过一米八四。这身量,就算放到今天的篮球场边,也是个挺拔的汉子。再看咸阳城外,秦始皇收缴六国兵器,熔铸成了十二个巨大的金人。一统六国的秦始皇,顺手也把天下纷乱的尺度进行了一番规整。打那以后,“七尺男儿”的说法渐渐通行。虽然各地尺寸还有些微差别,但七尺之躯,大致就锚定在一百六十一厘米左右了。
  黄土之下,累累白骨是最沉默的证人。秦汉墓葬里挖出的男子骨骸,平均身高大约一米六八,恰好吻合了“七尺”之数。再看那震撼世界的兵马俑军阵,都说秦军威武高大。其实,去掉那厚实的陶土底座,兵俑净身高大多在一米七到一米八之间。他们是始皇帝的亲卫精锐,自然经过千挑万选。若拿他们的个头去揣测普通百姓,就像用将军的身板去衡量田间地头的老农,差得远了。
  到了三国乱世,尺子似乎又在暗地里往上蹿。关羽“身长九尺”,按当时尺寸,合今天两米有余。他横刀立马,威震华夏,这分量感倒也不虚。
  李密《陈情表》里提到的“五尺之僮”,身高不过一米二上下,真像个没长开的小树苗。最耐人寻味的是孔子。典籍明明白白记着“九尺六寸”。若按春秋时鲁国的尺子(约二十厘米)算,这身高直逼一米九六!难怪曲阜孔庙里那尊塑像,总带着点俯视众生的威严。想想吧,当年孔夫子在洙泗河边讲学,弟子们仰望他,如同仰望一座高山。知识的重量和身体的巍峨,在他身上,原本就是一体。
  乱世之中,连尺子也搞起了“割据”。南朝尺子长些,超过二十五厘米;北朝更甚,直逼三十厘米。若按北魏的尺子来算,“七尺男儿”竟能超过两米!乡野田间,哪能遍地都是这等巨人?数字一旦膨胀,字面的意义就不得不让位给文化的想象了。
  到了唐朝更乱,干脆分出了大小尺。大尺足有三十六厘米,七尺算下来两米五二!坊间的裁缝要是真按这个尺寸做袍子,怕是费尽布匹也难成一件合身的衣裳。
  度量衡的紊乱,像一面模糊的镜子,映照着政权分分合合的影子。
  到了明清时期,尺子总算跟今天的长度差不多了,大约三十一到三十五厘米。当尺子终于“定”下来,接近现代标准,“七尺”的巨人神话也就随之瓦解。原来那些传说中的巍峨身躯,不过是尺子流浪了三千年带来的美丽误会。今天身高超过两米一的“七尺”之人也是极少数的。可若借秦朝的尺子量量,一个普通的一米七的现代人,已经接近七尺半了!你我拍拍胸脯,自称一声“七尺男儿”,倒也不算吹牛。想到这儿,忽然觉得,在漫长的历史河流里,连我们身体的尺寸,都像风中的芦苇,飘摇不定。
  那把最初用来丈量身高的尺子,最终成了丈量文化的器物。从商周冰冷的骨尺、汉代沉甸甸的铜尺,到明清温润的牙尺,上面的刻度一直在变。唯有“七尺男儿”这四个字,在我们的语言里深深扎下了根。它早就不拘泥于具体的尺寸,而是化成了血性与尊严的图腾。它在戏台的唱腔里回响,在说书人醒木拍下的瞬间定格,在父亲望向儿子那深沉的目光中,一代一代,无声地传递下来。
  今天当我们再说“堂堂七尺男儿”时,绝对不会有人真掏出尺子来丈量一番了。当冰冷的数字升腾为滚烫的符号和某种意向的指代,我们这些平凡的肉体凡胎,便也借着它,悄然接通了古往今来那股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

□陈旺源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