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要“下乡”也要“进城”
戏曲要“下乡”也要“进城”
6月23日至27日,晋城市“薪火相传——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在晋城大剧院南广场连演5天9场,涵盖《秦香莲》《雁门关》《王宝钏》《三关排宴》等经典剧目,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等名家领衔,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线上线下同步展演,引发了沸腾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的舞台没有选择晋城大剧院的室内剧场,而在露天广场搭台唱戏,打破剧场空间的固化,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演出,成为戏曲演出的别样风景。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的成功,既是观众对经典剧目和演员喜爱与认可的体现,也表现出市民对戏曲演出的需求与渴望,并为戏曲在城市演出空间的突围提供了破局的样本:一是展演走出“剧场”而转向“广场”,消解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城市中搭建出“零距离观演”的沉浸场域,数千名观众顺着广场楼梯席地而坐,人山人海;二是从“需求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观赏喜好,“梅花奖”得主与中青年演员联袂演绎经典,师徒同台,薪火相传,吸引观众眼球;三是传播媒介的成功运用,将戏曲演出同步至数字空间,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模式,打破地域限制,线上观看人次是在线观演人数的数倍,为重构戏曲与城市的观演关系提供了成功密码;四是“戏曲+”效应的文旅赋能,仅仅几天的演出就吸引了众多商户摆摊成集,本质上形成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展现了戏曲的驱动作用,地方戏曲何尝不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文化资源,在声浪中传递着城市的文化和气质。
可以印证的是,戏曲的城市受众并不少于农村,城市的观众和农村的观众爱戏都是一样的爱。关键是要同等重视城市市民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观赏期待,让戏曲跟上城市发展的进程,把戏曲播种在城市之中,不断扩大城市中戏曲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群。同时,不仅限于城市剧院的演出,还要创新性地在更为广泛的街角公园、社区广场、地铁口、商圈购物场景等城市空间中表演,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形式多样、开放包容、富有烟火气地激活戏曲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上走红的甘肃安万秦腔剧团就将传统秦腔和现代元素结合,在西安、兰州、西吉等地打造出“万人同吼秦腔”的震撼场景,演出堪称体育场级规模。6月22日,该团在西吉县篮球公园的雨中开启首场演出,现场无数的雨衣雨伞扬起了秦腔的热浪,人手一束舞动不停的荧光棒,以及绽放在夜空中的烟花秀,成为台上台下互动的“花海”,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戏曲演出的形态。现场特设电子显示屏同步呈现字幕,并实时切换放大的舞台演出图像,现场观众无论身处哪个位置,也能拥有优质的观演体验,这种对观众充满温度、人性化的安排,为戏曲演出如何与时俱进提升服务提供了启迪。
著名戏剧家刘厚生先生曾说:“不能认为戏曲在农村的日子还好过就满足了,戏曲的中心还是在城市。当初它就是从农村到城市,发展剧场艺术。现在城市不行了,想退守农村,前途是很危险的。”戏曲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创新形式,努力开掘和扩展在城市空间的影响力,展现独特的城市文化基因与气质,彰显神采。
当前,虽有很多城市都安排有戏曲惠民演出,有的在剧场或公园,不少戏曲票友活动也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总是星星落落,部分专业惠民演出只安排小型剧目上演或缺乏“名家挑梁”的带动效应,常态演出的活动时间同样受到乡村演出任务的挤压,未能真正形成常态化的安排……相比实施“送戏下乡”的惠民力度,戏曲城市化的发展和演出活动需要更大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同样也需要戏曲工作者的智慧与勇气,更需要戏曲激活传统、融入时代,通过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和惠民服务,构建戏曲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
戏曲的良性发展,应是乡村庙会和城市生活的审美共奏,而非陷入“乡村热、城市冷”的悖论。我们主张戏曲向城市“返场”,并非忘记了农民,丢失了乡村阵地。戏曲既有乡村市场,也有城市阵地,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更多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利于戏曲长远健康地传承与发展。
王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