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们,走遍家乡去“寻宝”

“我的家乡都是宝”公益研学活动首站在太原启动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六月的晋祠博物馆内,夏木荫荫,文脉悠悠。6月29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山西省开元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各市团委、各市文博相关单位协办的“我的家乡都是宝”之山西文物推荐官公益研学活动在太原正式拉开帷幕。一群身着统一研学马甲的少年,在研学营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让山西娃爱上家乡历史
  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古建丰富,这一张张历史文化名片,是山西人的骄傲和自豪。但是,如何能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爱上、走进甚至传承山西宝贵的历史文化呢?“我的家乡都是宝”之山西文物推荐官公益研学活动就是最好的契机。
  2020年,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成立,率先开展了“文明守望工程”之“小手托”项目,多年来通过“我的家乡都是宝”公益宣讲活动进校园,以山西古建筑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参与文物保护工作。2025年,在品牌升级过程中,推出了“我的家乡都是宝”之山西文物推荐官公益研学活动,遴选省内11个地市的25处文化遗产点作为研学目的地,让青少年以实景游历的方式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
  从最开始的只能听,变成现在的可以玩、可以赏,本次研学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在认知古建、了解家乡历史的背后,增强其家乡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自豪感,让文化传承精神在青少年人群中扎根。
  值得一提的是,研学营成员的招募依托山西各地市团委,以征文和困境儿童绿色通道的方式进行选拔。太原站研学活动以“穿越山西243万年——解锁晋地的文明密码”为主题,吸纳了来自迎泽街小学、五一路小学、晋阳街小学的45名学生。
在时光长廊里触摸文明
  与以往研学活动不同,“我的家乡都是宝”之山西文物推荐官公益研学活动以“课堂浸润+实地探秘+思想碰撞”为主线,将山西厚重的历史沉淀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可传承的鲜活故事。
  在踏入博物馆的前期,九知研学营导师通过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带学生们系统梳理了时间轴线上的山西文明史诗:从史前山西的文明曙光到明清时期山西的晋商文化,见证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融合与演变。这堂浓缩了山西厚重历史的“前课”,有效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文化遗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续实地研学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实地游览环节,45位少年走进山西博物院与晋祠博物馆,开启“寻宝之旅”。在晋博“晋魂”展厅,鸟尊的威严、侯马盟书的缜密、北朝壁画的天马行空,令孩子们屏息凝神;而在晋祠圣母殿前,千年周柏的苍劲、宋代彩塑的灵动、鱼沼飞梁的巧思,又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启蒙。
  以少年之思点亮文化薪火
  本次活动还有一场特别的“圆桌派”讨论。同学们围绕有趣的话题分享观点、碰撞火花,锻炼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深化了对山西文化遗产的理解。
  “假设30年后,你成为了山西博物院的院长,你会对博物院进行哪些创新和改进?”
  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位同学在思索片刻后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我要把博物馆的讲解按照年龄大小来区分,有幼儿版的,有青少年版的,有老年人版的,有成年人版的,不同的版本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他的回答掷地有声,赢得了同龄人的掌声。
  或许,孩子们的回答还显稚嫩,但为山西文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却异常强大,保护文物,宣传家乡文化瑰宝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扎根。
  夕阳西下,研学旗帜仍在晋祠博物馆内轻扬。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启蒙,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深情约定。正如主办方所言:“让文物从橱窗走进心窗,让历史从书本跃入生命,才是对‘家乡之宝’最好的守护。”
  未来,本次公益研学活动还将继续“启程”,要相继在全省各地市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邀请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带着三晋大地的文化密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轶琼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