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夏天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翻开泛黄的诗集,墨香里忽然漫出蝉鸣与荷香。千百年前的文人搁笔时,大概不曾想到,那些写下的夏夜流萤、稻花蛙声,至今仍在纸页间鲜活如初。
  杨万里蘸着西湖的水光,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清晨的荷塘里,叶子挤满视野,粉白的荷花半掩在叶间,露珠顺着叶脉滚落。采莲的小船划过,“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记忆里的夏日野趣。古人的夏天,总与水相连:王维在辋川别业听“漠漠水田飞白鹭”,陆游在乡村小路遇“陂塘水落荷将尽”,连寻常的井台边,也有王建笔下“取水洒中庭,仰头任月照”的清凉意趣。
  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最是沁人。夏夜的庭院里,竹影婆娑,荷香混着露水的清甜。李昂写下“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时,或许正倚在廊下,看日光把假山的影子拉长又缩短。这些诗句犹如时光的甬道,让人们顺着文字的台阶,走进古人消暑的庭院,指尖仿佛能触摸到竹席的凉意,鼻尖萦绕着睡莲的芬芳。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记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月光洒在金黄的稻浪上,农人披着蓑衣走过田埂,远处村落的灯火明明灭灭。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勾勒出乡村夏日的繁忙:男人在烈日下除草,女人趁着夜色搓麻线,连孩童也没闲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诗句,让千年前的夏日劳作,变得鲜活生动。
  苏轼在蕲水清泉寺,看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雨后的山林里,兰草新芽沾满水珠,碎石小路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秦观笔下的夏日庭院“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桃花李花交相辉映,连柳絮也沾了一身香。古人总能在寻常景色里,发现不寻常的诗意。
  最有趣的是杨万里的另一首诗:“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寒冬储下的冰块,在夏日清晨成了孩童的玩具。他们用彩线穿过冰块,敲出清脆的声响,这大概是古代最别致的“夏日清凉”。朱淑真“午困袭来聊避热,西窗下、风摇竹影”,写尽偷闲的惬意;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把夏日的开阔与芬芳,凝成短短十四字。
  合上书页,窗外的蝉鸣突然有了来历。原来我们与古人共享着同一片阳光,同一场骤雨。当我们在空调房里抱怨暑热时,千年前的诗人正枕着竹席听蛙声;当我们对着街边的荷塘驻足时,眼底的月色也曾漫过李清照的兰舟。那些藏在诗里的夏天,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永远在文字里生长,在记忆里滚烫。

□李济南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