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物】雁鱼灯:2000年前的环保灯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主讲人:田丽芳

  西汉彩绘雁鱼灯全系铜铸,高53厘米、长34.5厘米,朔州赵十八庄出土。采用中国传统的鸿雁衔鱼的艺术造型,栩栩如生,是汉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雁鱼灯整体造型古朴优雅、精致独特。雁的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体两侧铸有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鸿雁衔鱼这种写实生动的造型,将中国古代灯具柔美典雅、巧夺天工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雁鱼灯不仅造型美观大方,同时还极具巧思,有着先进的环保理念,它的内部构造隐藏了雁鱼灯的秘密。雁鱼灯的灯体由雁首颈、雁体、灯盘和灯罩4个部分套合而成,可自由拆装。雁鱼灯的雁是环保结构的主体,雁颈与雁体,与子母口相接,鱼身及雁颈、体腔都是中空相通的,当灯火在鱼身内点燃后,烟雾和废气便会上升至雁颈,并溢入雁体之中。2000多年前的古人在点燃雁鱼灯之前还会在灯的体腔,也就是大雁的肚子里放入一些水,燃灯后所产生的烟雾、废气进入雁体后,经过水的稀释,减少或消除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收到了环保功效。
  奇巧的雁形结构,体现了古人绿色环保的先进理念,而雁鱼灯另外一个奇巧之处,则藏在鱼的肚子里。雁鱼灯中,鱼的中间开口,为灯盘巧妙留出了位置,在雁鱼灯的灯盘一侧附有一只灯柄,这个精巧的结构可控制灯盘来回转动。同时在圆形灯盘之内,还有两道直壁的圈沿,其中一道直壁圈沿以子母口的形式与灯盘固定,将二者稳定套接在一起;而另一道直壁圈沿则与两片弧形板套接,形成可以左右开合的灯罩,既挡风又可调节灯光,鱼身上的巧妙机关设计,直到今天都令人称奇。
  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雁鱼灯既是一件造型奇巧的环保型灯具,更是一件风格独特的艺术珍品。灯身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尤其是绘制在鸿雁身上的图案花纹,更是艳丽如初。雁鱼灯的雁和鱼,都是通身施翠绿彩;而鸿雁的雁冠,则是鲜艳的红色,如果点燃灯火,温暖的橙色光芒便会透过鱼身照亮红色的雁冠,格外耀眼。雁鱼灯器身上用墨线勾勒出柔美线条,这些线条恰到好处地描绘出雁身上的翎羽、鱼身上的鳞片,以及灯罩板上的夔龙纹,这些花纹图案增添了细节之美和迷人神韵。
  雁鱼灯1985年出土,经专家研究,其主人是西汉晚期的一位贵族。根据史料记载,朔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朝以后,朔州被设立为县置郡,逐渐发展为经济发达豪族林立的历史重镇,朔州因此成为雁门关地区官吏与富豪的聚居地,身后他们也大多葬于此地。
  在汉代,青铜灯已经被皇室贵族普遍所用,且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奇巧、高超,这些铜灯的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连枝灯等,造型优美的雁鱼灯正是取自“鸿雁衔鱼”的艺术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古人把鸿雁当作一种瑞禽,用于聘问婚礼之嫁,同时古人又认为鱼与“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而衔鱼又代表着“获胜”的含义。因此中国许多画作、印玺及墓刻里都绘有“鸿雁衔鱼”题材。
  雁鱼灯是一件集艺术、历史、实用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文物,展现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灯,向后人展示着2000多年前中国工匠的智慧与巧思。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