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洗墨池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古人读书做学问,笔洗墨砚是必备品,不可或缺,磨墨是为了书写,洗墨是为了养笔。
  在古代,学问做得大做得深做得实的人,往往备有专门供洗砚洗笔之用的洗墨池。东晋时期,枞阳县令陶侃,非常热爱书法,练得如痴如醉。其住所旁边有一个水池,陶侃每天练习书法后,在这个池子里洗砚台和毛笔,久而久之,一池清水变成了墨色。于是,这个池子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洗墨池”了。
  东晋王羲之也曾留下洗墨池。他的书法美观流利,韵味十足,被人们称为“书圣”。他七岁开始练书法,家门口有一个水池,每次练完书法都在此洗毛笔,二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于是,原本清澈的水池也洗成了黑色。北宋政治家、散文家曾巩据王羲之轶事,写下了著名散文《墨池记》。这篇《墨池记》着眼点并不在“池”,而是通过墨池阐释了“成就并非天成,全凭后天努力”的道理。
  关于洗墨池,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初年,澧州有位叫牛舜耕的人,因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得道,道号为“一瓢道人”。他怀有博爱之心,生性乐善好施,常常以忧民助民为乐。有一年,澧州境内大旱,一连30多天过去,老天爷连一个喷嚏也没打。眼看河湖干涸,禾苗干枯,人畜断了饮水,人们一筹莫展,没有办法,只得天天求神拜佛。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官府也急,无奈之际,四处贴出告示,动员人们想方设法寻找水源,有功者给予重奖。这时,以画龙见长的一瓢道人为解百姓之忧,揭下州衙告示,来到澧州文庙的大厅内,在几丈长的白绫上挥毫泼墨,泼出一条乌龙,接着他又将乌龙送入文庙边的洗墨池中,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为龙点睛,只见他手落之处,顿时波浪翻滚,一条乌龙腾空而起,霎时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直落得百姓笑逐颜开,池满塘溢。此后,这池原本清净的水,带上了有传奇色彩的墨色。
  在通山有座王明璠大夫第。相传,王明璠是因为对朝廷忠心,才会在重奖之下,建造了这座大夫第。这座宅第每一道门槛,每一檐门楣,每一扇窗棂,或刻石雕花,或钩角纹印,做工考究,留下的是美丽的印痕,可谓用心良苦。庭中还建有一个很大的洗墨池,从这个洗墨池我们可以窥视到,王明璠至少是一个爱做学问,并且非常重视做学问的人。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诸如“洗墨池”之类的痕迹已然是渐去渐远,甚至有的是一去不复返了。洗墨池可以远去,但勤奋刻苦的精神不能远去。

□程应峰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