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非遗盛宴,“听”600余作品讲述匠心传承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省成果展现场。

非遗市集提前预热,吸引市民围观。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赵丽娜)5月16日起,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联合主办的“守艺·传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省成果展将在山西大学坞城校区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非遗艺术的盛宴,更是对山西省非遗研培十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2021年,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研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众多院校积极参与,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了系统学习、交流研讨与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一计划,传承人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更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6年山西大学作为全国首批57所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之一,率先开展试点,为山西省非遗研培工作拉开序幕。此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也相继加入,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研培院校,山西省成为全国入选院校数量领先的省份之一。十年间,山西省累计举办研培班36期,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20期,传统音乐类4期,传统戏曲类12期,参训人员达1600余人,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培训完成率100%。十年间,伴随着研培计划的实施,成长起了一代代非遗传承人,他们有的成为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成为了乡村振兴带头人。这千余名学员,就像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各自领域中生根发芽,播洒出更多成果。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我省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现代审美水平,更为众多非遗项目注入新生力量,有力推动了山西省非遗事业发展,助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此次成果展共有八个主题展区,展出600余件精美作品。在图书馆一层闻道堂的戏曲曲艺展区展出了河曲民歌、孝义碗碗腔等戏剧曲艺类服饰、表演道具、乐器、脸谱等展品。一层大厅是古建类展区,展出有雨花宫模型、高平二郎庙金代戏台模型、榫卯结构创意品、砖雕等。在图书馆二层,晋绣与布艺展区展示的高平绣活儿、牵绣、雁绣技艺等,剪纸技艺展区的静乐、中阳、广灵剪纸等,髹饰技艺漆画展区展示的有以“平、光、亮”著称的特色漆器作品等。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示了山西省非遗研培计划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成果。
  活动期间还将举办非遗市集等系列活动,往期的研培学员们会带着自己成功转化为畅销商品的非遗产品,与观众交流。该展将持续到6月20日,公众可持身份证前往参观。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