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里的婚礼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进入五月也进入了婚庆高峰期,不由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婚礼,俭朴而热烈。
  那年,我住在东岗粮库宿舍,院里住着30多户职工家属,陆续有适龄青年结婚,遇上喜事,小院里就沸腾起来了。迎接新娘的队伍由五六人到十来人不等。新郎穿着中山装,戴上大红花,骑上崭新的自行车,车把上系朵大红花。迎亲的人也都骑着自行车,擦得锃亮,车把上也系着红花,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娘。接上新娘后,新郎自行车带上新娘,送亲的人也骑自行车,或由接亲车队的自行车带上。院里的寇林哥是司机,找来上海牌小轿车娶新娘,一时轰动了一条街。
  那时邻居哥哥们结婚,我们就像过节一样,有时还给我们分配点任务,比如,放炮。估计新郎快回来时,我们早早在院的大门口,把二踢脚大麻炮由左手两个指头捏着上端,把鞭炮系在一根长杆上。看到婚礼车队进入我们这个长巷,立即进入准备状态,车队临近时,立刻鞭炮齐鸣。听到炮声响,排房里的邻居就会列队迎新娘。
  参加婚礼的人陆续来新郎家祝贺,还带来了礼物礼金。礼物有枕巾、红花脸盆、红铁皮暖壶、刷牙缸、带镜框的风景画等。洗脸盆、暖壶等物件上都要贴个红“囍”字。同事朋友送礼金的,大体也就是两三块钱,图个喜庆。
  中午时分要举行新婚典礼。婚礼就在院里的家门口,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婚礼。由证婚人展示宣读结婚证并祝福,新郎的父亲讲话。新婚夫妇首先要向毛主席像鞠躬,再向父母和参加婚礼的人鞠躬致意。记得寇林哥的婚礼上还有项议程,忆苦思甜。把蒸好的一个糠窝窝(米糠为原料)拿出来,给小两口分开,每人半个。糠窝窝又粗又涩,难以下咽,小两口在众目睽睽之下,想急于吃下,又咽不下去,噎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喝杯开水,才吞咽下去。
  那时的婚宴多是请厨师在家里做席。前一天在院里打上灶台,支起帐篷,就是灶房。中午时,借邻居们的家招待客人,做餐厅。开上五六桌,最多也就十来桌,热热闹闹就是一场婚宴。
  晚上闹洞房是重头戏。吃了晚饭,天将黑,闹红火的人们早已在洞房等待。主力军是后生们,我们这些孩子们跟着看热闹。婚房里挤得满满的,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是必备节目,而后闹洞房的就出表演题目,用线绳把苹果(糖块)吊起来,新郎新娘一块吃、接吻、唱歌,还有些让我们脸红的动作。洞房里笑声叫喊声不断,直闹到深夜,长辈们出面,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那时物质匮乏,婚礼俭朴而热闹,院里一家办事,邻居都要帮忙参与,邻里关系温馨和睦,令人怀念。

梁建军(太原)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