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音乐人的“金钟”故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中国音乐金钟奖山西选拔赛现场。

周飞深情演唱。

柳一方钢琴演奏。


  4月28日晚,山西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山西省选拔赛部分优秀选手汇报音乐会上,周飞的《望乡词》和柳一方的钢琴独奏先后掀起高潮。当35岁的“赛场老将”以醇厚嗓音诠释乡愁,当16岁琴童的指尖在琴键上流淌出山河诗意,舞台下的掌声不仅是对艺术的礼赞,更是对山西音乐人才逐梦之路的致敬。
  周飞:12年时光唱响热爱之歌
  在金钟奖山西选拔赛区的优秀选手汇报演出中,周飞以一曲《望乡词》为自己的山西赛区征程画上句号。歌声中流淌出深情,曲调里交织着蜕变。当掌声退去,当灯光渐暗,当舞台重归平静,这位35岁的山西大学声乐教师已通过山西赛区选拔,即将踏上全国决选的舞台——这也将是他最后一次参加金钟奖赛事。
  故事回溯到12年前。23岁的周飞初登金钟奖舞台,便在山西选拔赛中,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闯入全国半决赛,成为当年赛场上最年轻的面孔之一。那时的他怀揣对奖项的期待,把能不能获奖看作衡量自己音乐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准。然而全国决赛的失利,如同一记重锤,让他陷入长达三个月的低谷。“不敢接朋友电话,害怕听到‘可惜’二字。”他说。但多年赛事的历练与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让他领悟:“音乐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题,舞台上的变量、审美的差异,都可能让完美表现偏离预期,而真正的成长,在于学会与遗憾和解。”
  周飞作为金钟奖参赛老将,身份从青涩选手转变为山西大学声乐教师、签约乐团演员,不变的是对舞台的热爱与执着。岁月留痕,他更懂得用时光沉淀的厚度去诠释作品内核——那不再是对名次的追逐,而是对音乐本质的回归。“当我不再执着于奖项,反而听见了音乐本身的声音。”他坦言,每一次练习、每一次登台,都是与音乐对话的过程,是生命与艺术的和声。
  即将迎来自己的最后一届金钟奖,周飞的心态早已从容。他想对年轻选手说:“别把人生困在非赢不可的执念里。赛场是凝固的瞬间,而音乐是流动的时间。”正如他写给“第一次参赛的自己”的那句箴言:“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对于每一个在音乐之路上奔跑的人来说,唯有厚积薄发,方能在时光中淬炼出真正的艺术底色。
  十二载“金钟”路,没有逆袭夺冠的戏剧化情节,却藏着比奖杯更珍贵的蜕变。从青涩到成熟,从焦虑到从容,周飞在与音乐共生的岁月里,终于读懂艺术的本质不是定义成功,而是见证灵魂在热爱中慢慢长成自己的模样。当他在全国决选的舞台上唱响最后一个音符,那旋律里凝结的是一个音乐人的坚守、成长,以及对舞台永不褪色的深情。
  柳一方:奏响琴键上的成长密码
  在金钟奖山西选拔赛区优秀选手汇报演出中,年仅16岁的柳一方带来了改编后的钢琴独奏《我的祖国》。这首经典之作在他的指尖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他全情投入的演奏,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让大家领略到了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5岁起,柳一方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习琴。11年练琴的音乐轨迹,铺就成长中的音乐之路。一 开始,父亲就秉持“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用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每日制定练琴时刻表,从指法规范到乐谱理解细致打磨,甚至风雨无阻陪伴练琴。“‘即便业余学习,也要用专业态度对待’这是爸爸常说的。”柳一方回忆,8岁半时,父亲为其寻访到中央音乐学院常桦教授作为导师,“他说要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这份对专业的执着,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底。
  柳一方父亲深谙“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从小为他创造丰富的舞台机会。6岁首次为钢琴家音乐会助演,12岁以独奏会形式度过生日,至今已举办3场个人音乐会。“每次演出前,爸爸会和我一起设计海报、制作节目单,把每一次登台都当作一场战役。”这种沉浸式锻炼,让柳一方在舞台上积累了超越年龄的从容——金钟奖选拔赛中,他凭借稳定的临场发挥,在16-35岁跨年龄选手中崭露头角。
  师从常桦教授的八年,柳一方系统学习钢琴经典曲目。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王天阳教授进一步拓宽他的艺术视野,挑战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等现代派作品。“两位老师教会我,弹琴不仅是技术,更是对作曲家精神世界的诠释。”这种“格局教育”,让演奏既有技术精准度,又富有情感张力。
  首次参加金钟奖,柳一方以“学习心态”应对挑战,却意外胜出。他将优势归结为父亲培养的“零压力”舞台心态,从小积累的丰富演出经验,以及师生对曲目选择的精准把控。此外,父亲倡导的“习惯育人”亦显成效——他坚持9年写日记复盘练琴细节,如今已累积9本日记,成为成长的基石。
  谈及即将到来的全国赛事,柳一方的期待中隐藏着与年龄不符的从容:“金钟奖是高手云集的舞台,我想多聆听、多学习,享受音乐交流的过程。”这对“父子搭档”用热爱与坚持诠释着音乐之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匠心的马拉松。
  柳一方的故事,是一个琴童的成长剪影,更折射出家庭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在琴键起落间,既有父亲的引领,也有名师的雕琢,而不变的,是对音乐本真的热爱。
  山西音协:破局之路写满坚守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山西音乐人能在全国赛场上敲响‘金钟’。”谈及连续多年承办中国音乐金钟奖山西赛区赛事的初心,山西省音协秘书长白云的话语中透着执着。作为国内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的舞台上鲜见山西选手的亮眼成绩,但在这份遗憾背后,是山西音协年复一年为本土音乐人才搭建平台的不懈努力。
  “最好成绩还是十年前闯进决赛。”白云的感慨折射出山西音乐界的痛点——优质人才早年间多因升学、发展等原因流向中央音乐学院等顶尖院校,导致本土参赛选手竞争力不足。即便部分山西籍学子通过“回原籍参赛”政策获得省级选拔优势,却在全国赛场上难以匹敌专业院校系统培养的选手。以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为例,山西选手常年面临“省内拔尖、全国难敌”的尴尬处境。
  为破解选拔困境,山西音协创新推行名额分配机制,将声乐、钢琴等项目的选拔名额精准分配至全省11个市音协及高校、院团,构建“地方初选—省级终评”两层筛选体系,有效提升选拔效率。2025年金钟奖山西赛区中,声乐、器乐项目共有18名选手凭借此机制晋级全国选拔赛,展现出科学选拔模式的显著成效。
  针对评审专业性与公平性,山西省文联领导在赛前三次专题会议上强调“公平公正是赛事底线”,要求全流程规范透明。赛事据此首次邀请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省外专家与省内专业力量组成混合评审团,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流程书面记录存档。
  省外评委评价称,“山西赛区的严谨组织与透明化模式,为区域赛事树立了榜样”。这一机制不仅激活了地市、高校的选拔动能,更通过“引进来”的评审智慧,让本土选手在全国水准的专业评判中接受检验,将“公平办赛”理念落到实处。
  不同于商业赛事,金钟奖山西赛区坚持“零收费”原则,选手参赛、场地、评审等所有费用均由音协多方筹措。为保障专业性,山西音协协调广州珠江钢琴公司免费赞助比赛用琴并聘请专业调律师全程驻场,比赛场地由山西传媒学院免费提供。“为了给选手公平的机会,再难也要咬牙坚持。”白云表示,在经费压力下,音协甚至通过文联下属企业支持、压缩办公开支等方式“挤”出办赛资金。
  尽管面临专业院校垄断奖项的行业现状,山西音协仍在探索本土人才培育路径。赛事中,高校教师与院团演奏员成为参赛主力,出现职业音乐人挑大梁新形式。针对青少年培养,白云呼吁打破“文化课不足才学艺术”的误区:“音乐需要童子功,更需要长期专注的培养环境。”他期待通过赛事影响力,推动社会对“专业化、系统化艺术教育”的重视,让更多孩子能以“热爱”而非“捷径”之心踏上音乐之路。
  “每一个站上金钟奖舞台的山西选手,都是我们的种子。”白云说。或许短期内难改陪跑现实,但山西音协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在追逐音乐梦想的路上,搭建舞台的人,本身就值得掌声。
  “实在抱歉,古筝分赛场走台灯光出了问题……”采访中途,山西音协秘书长白云的话被工作人员打断。“稍等,我得去处理赛场灯光问题。”他歉意地起身,公文包随动作轻晃——这个装着评审文件与公平承诺的包,陪着他度过无数个凌晨三点的协调电话、堆满桌面的评分表。当舞台聚光灯重新亮起,折射的不仅是选手的光芒,更是无数个幕后身影——他们不是赛场上的主角,却是让山西音乐梦想照进现实的追光人。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婕
本版图片均由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