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书箱:追求真理书香流长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文物名:木质书箱
  尺寸:高30厘米,长61.5厘米,宽41厘米
  时代:新中国成立后
  藏宝地: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讲述者:苏丹

  合上是方方正正的淡黄色木箱,打开横竖隔板规划分明,可以同时装下几十本书籍。这是彭真同志曾经用过的一个书箱,箱盖上拴着松紧带固定,箱壁上糊着报纸保护书籍。
  彭真同志带着这个书箱辗转南北,不论是外出视察,还是居室办公,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打开书箱抽出一本书。
  这个木质书箱如今珍藏在太原文瀛湖畔的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内,讲解员苏丹每每介绍起这个书箱,许多人会驻足、动容,听书箱以无声的语言诉说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的一生。
  木书箱里听历史回响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同志才有了这个专属书箱。
  当时,彭真经常要到外地视察。不管时间长短,他都会带上不少书籍或是文件资料。起初,还是用以前的老办法,把书和衣服混放在一个行李箱里。有时书带得多,就要有专门的箱子装书。警卫员看到后,和木工师傅商量,在四四方方的箱子里面打隔断,能够分门别类放下不同尺寸的书籍、笔记本、文件。书箱做出来,结实好用。
  2002年10月,彭真同志的女儿傅彦将它捐赠给纪念馆。
  彭真同志一生求“真”,对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1902年10月,他出生于山西侯马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历史的动荡巨变中度过少年时代,立志“铲除不平,匡扶正义”。1922年进入山西省立一中后,在高君宇、贺昌等同志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确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1923年5月,彭真同志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夏,彭真同志参与筹建山西省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当年,晋南临汾地区党组织创办了“新生报”和“新生社”。其实,很多青年对革命理论懂得并不多,想法比较混乱。太原党组织派彭真去做工作,彭真找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带到临汾。他告诉青年:“我们现在选择道路,不光是为咱们几个人,是要给山西广大青年选一条出路,选错了是要负责任的。”大家逐一阅读彭真带来的这些书,大多数人表示赞成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从那时起,彭真同志开始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工农群众,特别是年轻人。
  彭真同志说:“人生在世,要一辈子追求真理,服从真理。”他积极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养成了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书,挤时间读书,赶时间学习。
  彭真同志几多磨难,两次累计15年身陷囹圄。牢狱的高墙,没有挡住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书籍对学习的热爱,没有纸笔,就将家人送来的画报和牙粉袋撕成窄窄的纸条,把嚼烂的米饭或馒头当做浆糊粘在纸条上,再贴在书上做重点标记。这些被红红绿绿细纸条“划线”的马克思选集,而今也在纪念馆中陈列展出。
  1975年,彭真作诗:“千金含笑母酣眠,心情愉快谢老顽。但愿阖家通马列,世世代代用不完。望儿工余更抖擞,开卷有益自古然。少壮及早惜寸阴,不学无术老更难。”这是他在教育子女学习马列,勤于读书。
  苏丹介绍,纪念馆里珍藏着彭真同志读过的各类图书多达12000余册,这些泛黄的纸页和木书箱一起,沉默而忠诚地诉说着彭真同志炽热追求真理、伟大而奋斗的一生。
  真理之光为后人传承
  2025年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举行。
  在山西省直工委等多家单位联办的“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传家宝’”读书分享会上,《彭真的书箱》视频作为开场节目重磅亮相,诠释了“移动的知识宝库”木质书箱如何成为彭真同志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4月26日是彭真同志逝世28周年纪念日,纪念馆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缅怀纪念活动,一簇簇怒放的鲜花敬献在彭真同志塑像前。花香芬芳,书香流长。次日,山西晚报记者进馆缅怀,在陈列书箱的玻璃展柜前,久久凝视。
  3名扛着摄像机的大学生迎面走来,他们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参加“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他们特意选择了红色赛项,参赛的视频作品题目是“踏寻彭真足迹,播撒红色新种——共筑红色传承之路”。
  3名大学生王淇、吕希喆、杜钏瑞,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王淇说,从前只觉得历史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这次在纪念馆被彭真同志深深折服,彭真同志一生都在学习中度过,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看到的、拍下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力量。
  杜钏瑞和吕希喆都赞同这个说法,他们表示一开始只是把这次拍摄当做一次任务,但在拍摄过程中,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泛黄的书信、陈旧的书本,让人仿佛身处在那个时代,看到了彭真和无数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不懈追求,“给我们树立了精神丰碑”。
  书箱静默如初,释放光芒,真理的火种播撒在无数人心中,伟人的风范已跨越岁月长河。从完成任务到触动心灵,今天的年轻人怀揣着从书箱里取来的星光,在新的征程中续写红色传承的诗行。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