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记忆】《识字课本》背后的奇迹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太原有一位收藏家,叫许过林。在他的收藏世界里,珍藏着一段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约5亿人口,文盲率却高达80%。扫除文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很快,扫盲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工厂、农村、部队和街道。人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踊跃投身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一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许过林对扫盲运动的收藏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旧书市场闲逛时,一本泛黄的《识字课本》映入眼帘。翻开书页,那简单却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带着他穿越回了火热的年代。从那时起,他便踏上了收集扫盲运动相关物品的道路。
  在他的收藏中,有1952年大规模扫盲运动时使用的速成识字法教材。是年,这种速成识字法让无数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技能。这本教材,纸张虽已脆弱,但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学员们努力学习的痕迹。每一个标注、每一处涂改,都诉说着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还有1958年山西省万荣县使用的注音识字读物。这一年《汉语拼音方案》推行,成为扫盲的重要工具。万荣县率先推行,掀起了注音识字学习的热潮。这些读物,见证了万荣县的群众如何借助拼音,打开阅读和学习的大门,为扫除文盲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各类读本,许过林还收藏了一些珍贵的实物。比如,一张1953年太原市的扫盲毕业证书。这是目前已知,太原市扫盲识字最早的毕业证书,由当时的市长王大任和两位副市长签署。这张证书,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个人摘掉文盲帽子的标志,是对努力学习的认可,更是扫盲运动成果的直观体现。
  随着时间推移,扫盲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成年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到20世纪末,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许过林的收藏,犹如一座小型的扫盲运动博物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或是一个人努力学习的经历,或是一个地区扫盲工作的推进过程。这些藏品,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扫盲运动的那段历史。

李全宏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