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塔下千年市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夕阳下的飞虹塔 马毅敏摄


  晨雾还未彻底消散,通往飞虹塔的石阶上,已然印上香客的足迹。一缕春风掠过,塔身上坠了几百年的铜铃齐颤,惊起瓦缝间的鸟儿——小家伙们早该察觉,今天可不是清修的日子。
  广胜寺的庙会定在阴历三月十八,“三月十八,麦怀娃娃”的农谚里藏着黄土地朴素的生存智慧。霍县、汾西、襄汾的商贩们汇聚于此,农具、日杂的交易声中,戏台已然支起。您且看水神庙门楣上的铜钱纹,几行小字记载着“北周保定三年三月十七日,夜降舍利子,始修塔。”于是每年此日,蒲州梆子的锣鼓便成了给古塔贺寿的大礼。
  蒲州梆子的铜钹一敲,似冷水入沸锅,台下攒动的人头齐刷刷转向蟒袍老生,唱腔压着梆子声,声声往耳朵里钻。“老戏过瘾!比我的旱烟都呛!”老戏迷头上裹着羊角毛巾,端着大叶茶,时不时呷一口,再和我倒歇两句:“美气吧,咱这梆子戏,就得露天里听!”梆子戏要求观众胆子大,这不举糖人儿的小孩儿被突如其来的一声“呔”吓了个机灵,糖瓜碎了八瓣儿,哭声转眼被咿咿呀呀的戏腔盖了个严实。下一场是眉户,《卖水》的娇嗔,让这黄土夯实的戏台忽就漾起江南烟雨,把梆子戏的铿锵都泡软了。
  转过戏台,褪色的匾额下,包浆的门槛映着千百双膝盖的虔诚。着月白偏襟上衣的老婆婆,从粗布口袋里掏出供果,口中念念有词:“给爷爷尝尝!”许愿的絮语攀着灵动的衣角飞升,斑驳泥塑嘴角似翘非翘,倒与壁画《尚食图》中捧果盘的侍女神情暗合——元代画匠用矿彩定格的笑意,仍在享用千年不绝的烟火。
  后山的集市蒸腾着现世的热望,妇人一针一线纳着千层底,左鞋绣着水桶扁担,右鞋三个和尚,嘿,三个和尚没水喝!“都是单款单码,全世界独一份儿!”这吆喝比戏台上的花枪都利落!卖黄花的老汉说:“自家种的,绝对没有科技狠活儿!”黄花也叫萱草,《救荒本草》里记的忘忧草也是它,据说能煮散心头郁结。抓一把闻闻,清香还来不及传递到大脑就被饭香冲撞了。卖鱼疙斗、炒凉粉、饽糕、桂花元宵、酥肉面的摊子一家挨着一家。我最爱饽糕,饧足时候的面团裹满了馅儿用猪油煎,面皮在鏊子上伸展成蝉翼,又烫又香,慌乱得舌头牙齿不知如何安排,赶紧来口鱼疙斗,这是用稀淀粉糊用漏勺漏下去的,形似蝌蚪,本身没什么滋味,浇上黄芥末、香醋和蒜水儿,凉津津滑过喉头,却呛得眼眶发红。
  悠悠踱步至霍泉畔,日头已偏西,晚风开始清点散场的烟火,霍泉水的叮咚声再次布满茫茫大地。也许千年之前,舍利子曾在同样的暮色中坠落,这塔下的熙攘,本是千年不绝的流水席,我们不过是借三月十八的碗筷,舀一勺沸腾的光阴。

马楠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