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逸韵介石山房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介石山房位于中阳县柏洼山。
  柏洼山在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自然景观。
  柏洼山,原名柏窊山,以奇妙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景区面积约68平方公里,由龙泉观、龙泉湖、仙明洞、石堡寨四个景点组成,这里地势险峻,层峦叠嶂,白云缭绕,古木参天,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宛如人间仙境。山间怪石嶙峋,柏树漫野,峰峦秀丽,松柏叠翠,山中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迎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千姿百态。柏洼山还有稀有树种白皮松和珍稀鸟类褐马鸡。山腰的龙泉观是金代遗存,山上建筑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
  柏洼山奇石之最,要数介石山房;名声久远,要数介石山房;居人贤能,要数介石山房。
  位于柏洼山中部昭济圣母殿东南侧的介石山房,是一个天然的小石屋。令人称奇的是,这个石屋全为自然生成,无一点刀斧打造、人工修整的痕迹。和普通窑洞一模一样,只是小一点。弧形的窑顶,门在窑洞的中部,高约1.5米,山房外观为一介字形。
  介石山房是一个很小的陋室。整个窑洞深有4米多,宽有2米,高有2.5米左右。放不进一个衣柜,放不下一张木床,一个2平方米多的小炕占了全屋将近一半。有考证者说:介石山房为柏洼山造山时期的产物。在龙泉观及昭济圣母庙未建之前为道人或隐者居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记载居住者是明末清初宁乡贡士、名医王珸。王珸是宁乡城内南街人,为一门三进士族人。其工诗能文,为地方士人拥戴,以他为首,在中阳城内成立了文学社团“朱楼社”,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明末乱世,王珸隐居柏洼山介石山房,“朱楼社”也随之迁上山,后改名为“升庵社”,介石山房成为该社团的交流中心。王珸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百姓称道。虽隐居介石山房,百姓问诊者仍络绎不绝。小小的介石山房成为一个诊所,一个大大的服务点。明末清初傅山来柏洼山访王珸,为山房题词“介如石”。
  傅山到柏洼山是拜访名医王珸的,他们在这里一同切磋医术、治病救人。因而民间流传着“傅山访王珸”及“一百顶瓜壳”的故事。傅山、王珸结为方外友,住在这小小山房中,介石山房成了民众心目中的圣地。王良翼文:“青主先生好其生平,匾其门曰‘介如石’。”
  介石山房是一个文化山房。傅山和王珸在此写诗作赋,切磋医术。他们的诗作,傅山都书于壁上。以至“山房题字满。”(吕谦恒诗)。“深观妙不空”(胡庭诗)。山房中有一块四孺子石,上刻有傅青主三首诗的手迹,一直保存到20世纪50年代。《霜红龛集》中收藏有傅山先生在柏洼山写的十六首诗。令人遗憾的是王珸先生一首诗作也没留下。关于王珸与傅山在介石山房的故事,在介石山房旁边昭济圣母庙前有清朝举人杨国泰撰写碑文的一通石碑,碑文记载着:“国初时,邑中高士王珸先生隐居于此。先生与阳曲傅青主、汾阳胡季子为方外友,故二先生亦时至此,今庵中有青主遗墨,其高情逸韵,尤是为兹山增色。”可惜的是存青主遗墨的四孺子石已丢失。如今介石山房简洁清新,傅山、王珸二贤塑像隔桌相对坐于炕中,神情入微栩栩如生,四目相视如有所悟。来介石山房拜谒的人,心怀崇敬,敬先贤的博学,慕先贤的品德,效先贤的为人。
  小小的介石山房,既无家具,又无陈饰,简陋至极,居住的却是高士贤人,真正是德馨名高,室陋民尊,应使后人长吟《陋室铭》。

贺启亮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