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创作实践的时代价值
赵树理创作实践的时代价值
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旗帜鲜明地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赵树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赵树理成为继鲁迅之后的又一面文学旗帜。这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农民作家”,用他特有的山药蛋派风格,在革命与建设的洪流中谱写出独特的文学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今天,重新审视赵树理的创作实践,其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情怀、为民理念与时代气息,恰如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映照出中国农村变革的深层肌理,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着宝贵的精神资源。赵树理立足本土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系列形式通俗、思想现代、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文学作品,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继承和转化。他的创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语言通俗质朴,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时代价值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乡土情怀:文化根脉的现代传承
赵树理创作实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他在山西农村生活和创作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种风格强调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习俗,以及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也传递了农民的情感和价值观。正是这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乡土气息才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广为传播。
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世界不是牧歌式的田园想象。《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的裹脚布、《李有才板话》里阎家山的土窑洞,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细节构建起真实的乡村图景。赵树理深谙民间文艺的密码,将鼓书、快板、地方戏等传统艺术形式熔铸进小说创作。《灵泉洞》采用评书体叙事,《三里湾》融入板话结构,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让农民读者倍感亲切,更构建起民间文化现代转型的独特路径。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时代课题,赵树理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化传承不是标本制作,而是要在当代语境中激活传统基因。这种对乡土的真实观察,启示当代创作者需摒弃浮夸想象,以“回乡”“回家”的姿态深入农村,捕捉其复杂性与生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赵树理对农村问题的观察(如基层治理、文化改造)仍能为我们提供历史镜鉴。赵树理的创作根植于山西地域文化,融合民间艺术形式(如评书、快板),展现了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这对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极具参考价值。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需要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提炼民间话语的现代性表达:挖掘地方性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浸润式体验,捕捉方言、节庆、技艺等文化符号,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例如,赵树理对晋南民俗的细致描写,如婚丧嫁娶、农事劳作,不仅记录了乡村生活,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重构传统艺术形式,借鉴民间曲艺(如快板、评书)的结构与节奏,将传统叙事方式融入现代创作,平衡通俗性与艺术性,避免“土得掉渣”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提炼与升华,使乡土语言既贴近大众又具备审美价值,汪曾祺就曾评价其语言“既通俗又典雅”。
为民理念:人民文艺的永恒坐标
赵树理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读者意识”。在《李有才板话》开篇,他直言要“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在1949年至1965年北京工作期间,他有一半多的时间生活在农村。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熟悉农村、心系农村,又时刻牵挂农民日常生活的工作作风,是“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基本要求。
赵树理明确提出“问题小说”的写作理念,如《地板》纠正土地劳动价值的错误观念,《福贵》关注破产农民的生存困境。他通过文学直接介入社会问题,强调“政治上起作用”,但这里的“政治”是根植于乡村实际需求的政治,而非教条化的政策图解。这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的创作观,启示当代文学应避免无病呻吟,直面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如城乡差距、文化断裂)。赵树理不仅用笔书写乡村,更直接参与基层治理。他担任县委副书记时的工作笔记记录了农村实际问题,其调解方法被提炼为“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如区分“四理六象”当事人性格、采用“五先五后”调解步骤,将文学人物(如“常有理”“糊涂涂”)转化为化解纠纷的参照模板。这种“用土办法解决土事情”的实践智慧,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文化资源。
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一些群体的生存状态,亟须赵树理式的“俯身倾听”,强化问题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赵树理的创作实践证明,文化为大众服务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用大众的语言书写大众的故事,以大众的需求引导创作方向,并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在当代,面对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的冲击,赵树理的理念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大众化不是迎合低级趣味,而是扎根民间、服务民生,让文化成为照亮大众生活的火炬。
时代气息:历史进程的文学见证
赵树理的创作实践所展现出的思考,根植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的农村社会实际,同时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新锐思想,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由此发生巨变的时代特征融入小说的内容创作中。从抗日根据地到农业合作化运动,赵树理的创作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李家庄的变迁》记录着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三里湾》描绘合作化中的观念冲突,这些作品构成了解读中国农村变革的文学编年史。
在民族形式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赵树理开辟了独特的现代性路径。《小二黑结婚》将自由恋爱与传统说唱形式结合,《“锻炼锻炼”》用民间幽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这种创作智慧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当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日益凸显,赵树理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是对西方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本土的文化创造。他的创作证明了文艺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为当代文艺如何服务于时代主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赵树理的创作实践证明,文化反映时代变革的核心在于“真实”与“介入”——真实记录社会转型的阵痛,介入民生问题的解决。创作实践需要扎根现实土壤,捕捉时代核心命题,需要敏锐捕捉社会转型期的核心矛盾,将艺术表达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借助民间艺术形式与地方语言,降低接受门槛,才能增强文化作品的传播力。赵树理的成功表明,只有以大众熟悉的语言和形式为载体,文化作品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作品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为后世提供了捕捉时代问题的创作范式。在当下,面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新命题,创作实践者仍需继承赵树理的精神:扎根泥土、直面矛盾,让文学成为照亮时代前行的火炬。
陈晋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