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本书去赴春天的约会
带本书去赴春天的约会
前几天,朋友们小聚。临行前,我带了本书在车上。老婆笑我,看你个书呆子相,出门玩还带本书。我一笑,回说,你不知道它的妙用,走着瞧吧。
每次朋友们小聚,他们都有自己的娱乐项目,有的打球、有的下棋、有的打牌,只有我喜欢在周围爬山观风景,而随身带一本书也成了习惯。
初春的天气,风轻轻地拂过发际,浑身漾起一阵舒爽。我带好书,照例出门去爬山,那是长江边的一座小山。山不高,距离江滩大概只有百米左右,要不是中间隔了一条公路和一片民宿,几乎就是侧卧在江边的一条青龙。
顺着山中的石阶往上,不时有木廊延伸至脚下,高大的柏树松树遮天蔽日,散发着春的光泽。山棕树上挂着一绺绺的棕米,金灿灿的,紧紧密密,拥在一起。一种绿色的长尾巴鸟落在棕树上,弹压得棕叶一颤一颤的,然后“啾”的一声,飞出了林子。
阳光从背后照来,暖暖的,我转头望向江北岸,铁路大桥从头顶飞越而过,桥下江波浩荡,时有轮船驶过,江北岸就是城区,远远望去,有几分朦胧,又有几分清晰。
回过身,我正想找个地方坐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把条椅。我打开带来的《生死疲劳》,找到先前折叠的印记。莫言这本书567页,它在章回体基础上,又创新性地增加了每一部的题目:比如驴折腾,比如牛犟劲……因为叙述者不断转换身份,读起来并不是特别顺畅,有时你是驴,有时又是西门闹,有时又是三位一体的莫言。想起近段时间读过的几本书,都不太好读,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本《百年孤独》,还有一本《铁皮鼓》,读得很吃力,但我却硬生生地啃完了。
有时我就想,时代发展太快了,连小说的结构和语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怪《三体》的电影看起来需要费一番脑子。
看完一个章节,我站起身,继续往前溜达。这节奏,简直绝了!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坐下来也不闲着,听听鸟儿唱歌,看看书,眺望远方,再瞅瞅脚边那些星星点点的小野花,生活的小美好不过如此。
走下山坡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牵着牛的老大爷,打过招呼,我便习惯性地请教当地的名胜、美食、风俗及现在的发展。老大爷戴一顶草帽,裤腿上满是泥浆,看样子是从水田里回家吃午饭。
老大爷说,你算问对了人。这个山坡叫点军坡,说起来还真有点来历。相传三国时,刘备进川,留关羽镇守荆襄,张飞作为后盾驻扎夷陵。当时,吴魏均觊觎荆襄,关云长为解后顾之忧来夷陵巡防。他问张飞夷陵驻扎多少人马,张飞谎称有两万,关羽知道大队人马已随刘备进川,张飞应该只有四千人左右,所以他要亲自点军核查。第二天,张飞选择此地让关羽点军,并让其四千人马围绕此坡,走了五转,于是,四千人马变成了两万。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做点军坡了。
老大爷讲得津津有味,在他的意识里,闪耀着一种发自心底的自豪,蜀国的五虎上将,在他这个村子里就现身了两个,搁谁身上也有几分骄傲。《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虽民间传说与史书记载不同,但历史的基本事实依然存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身后的山坡正应了这句古话,如今江南的点军成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划,而且发展得特别快,每次从江南经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走下山坡的时候,我就想,回去把有关三国时期的书找出来,看看当年的夷陵、陆城和三峡,或许真有那么一两句话,写到了点军坡,写到了此时脚下的土地。
刘玉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