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刻画甘于奉献的师范生人物群像,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节选——
热门话题:乡里有人考上了中师
生动刻画甘于奉献的师范生人物群像,长篇报告文学《师范生》节选——
热门话题:乡里有人考上了中师
《师范生》李燕燕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得者李燕燕创作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我国师范生群像的巨大社会变迁,生动刻画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甘于奉献的师范生人物群像,还原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人物的坚持与奋斗,也激励着当下的师范生坚守初心、努力向前。
1983年7月末的一天,哥哥去乡场上的邮局取回了那份师范生宝贵的录取通知书。乡里有人考上了中师,一时间成了场坝里的热门话题。那个亲手把通知书交给哥哥的邮递员,逢人就说,了不得,咱乡里出了个女状元。供销社的大姐遇见上门买盐买糖的熟人,也在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中提到她一个姓刘的远房亲戚家的女子考上了师范。说者兴奋,听者竖起大拇指。那个劲头儿,仿若村里出了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高才生。
腿残疾却念过小学的父亲接过通知书,激动得直拍桌子,说:“咱家就要有一个吃公家饭的人了!这女子争气呀!”母亲高兴得直抹泪花,伸出双臂抱了抱脸上笑得开出花的女儿,说了声“你等着”,便转身进了厨房。不多时,一碗醪糟荷包蛋便端了出来,上头还卧着两个金黄如太阳般灿烂的荷包蛋。“来,女子,吃吧!”母亲把这碗醪糟荷包蛋搁到桌子上。虽然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可贵州的大山里,鸡蛋还是很金贵,仍然是逢年过节才在餐桌上出现的佳肴。在刘丽荣家里,醪糟荷包蛋除了在生日和大年初一的早上可以吃到,平时只用来招待贵客。比如,数天前,来家里帮哥哥说亲的杨幺婆,她一落座,母亲就忙不迭地去给她煮醪糟荷包蛋,但也只卧了一个鸡蛋。
刘丽荣被飘散在潮热的空气里的甜香吸引着,很想立刻坐下狼吞虎咽,看看父母、哥哥和咬着指头的弟弟妹妹,她又强忍住了。是的,在这个普通的山乡农家,哥哥小时候的衣服给弟弟穿,姐姐小时候的衣服给妹妹穿;若是过年蒸上一碗夹沙肉,除了碗底铺的厚厚一层糯米,上面也就是六七片夹着红豆沙的五花肉,差不多一人一片,若是还有多的,就让馋嘴的弟弟妹妹分了去。
“香吧,你们先吃一口。”刘丽荣招呼幼小的弟弟妹妹。小家伙们闻言,便围到桌子边。刘丽荣夹起荷包蛋喂他们,小家伙你一口我一口便吃掉了一个。见状,母亲说:“好啦好啦,剩下的那个就姐姐吃。你们俩吃了,也算沾点儿状元的喜气儿,好好念书!向姐姐学习!”刘丽荣大口吃着,醪糟荷包蛋性子热,在弥漫着暑热的下午进食,不多时额头便沁出一层薄汗。
“女子,慢慢吃,烫呢!”母亲坐在一旁含笑看着。
那个暑假,刘丽荣在村里新建的小学帮忙,帮着李三叔用白灰刷教室里的墙壁,帮着民办老师张琴姐做教具。孩子们小学一年级要学拼音了,声母、韵母都可以用纸板做成活灵活现的图案摆件搁在讲台上,还有手工劳动课的模板——一只蜗牛。用红色彩纸剪出一个长条,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卷成了蜗壳的形状,用两根火柴棒穿在头上,就成了两根触角,两粒绿豆是蜗牛的眼睛。
刘丽荣还跟着陈校长一家一户地去动员学龄儿童上学。那时,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实施。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教育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孩子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虽只有十八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在刘丽荣中师毕业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那一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实施。她在挨家挨户动员到了年龄的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会拿出“国家法律”这一条和农村父母沟通。
1983年7月,陈校长带着刘丽荣从水塘那边的村头开始动员。村头那家姓令,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他家除了梯田上的一亩多地之外,还包了这口大水塘。是的,就是刘丽荣小学时每天都要经过的那口水塘。原先的水塘,满塘死水,上面漂浮着绿色的水藻,如果出太阳,池底直往上咕咚咕咚冒水泡。如今,令家引了沟渠活水进塘,在塘里养了鲫鱼和草鱼,又种了莲藕,一家人成天围着田地、水塘和一群鸡鸭,忙得团团转。令家有五个孩子,大儿子二十七八岁,当年小学读了几天就辍学务农,如今是家里的顶梁柱;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先后出嫁,还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儿和七岁多的小儿子,都还没上学。这不,小女孩正拿着一小盆苞米在院坝里喂鸡,小男孩拿根有他两个身高的竹竿在塘边赶鸭子下水。就像老令在外面说的那样,令家都是勤快人,从大人到小孩,没一个吃闲饭的。
令家的小院就在水塘旁的一处坡地上。陈校长先跟吆喝鸭群的小男孩打了个招呼。
“你是谁呀?”小男孩问这个戴黑框眼镜的中年女人。
“我是村里小学的校长,你可以叫我陈老师。”陈校长说,又指了指一旁咯咯笑的刘丽荣,“这是刘老师,将来说不定要教你。”
“哦,老师呀。我好像去过你说的那个学校,打兔草的时候路过,进去瞅了瞅。”小男孩想了想说。
“那你想去念书吗?”陈校长问。
小男孩立刻点点头。
“好,那陈老师等下跟你爸妈讲,让你和你姐去上学。”
“嗯,你得跟我爸讲,家里的事,爸爸说了算。”男孩叮嘱道。
那天上午,陈校长跟老令说了好久。其间,从言谈间感知到丈夫执拗的令嫂,好几次从厢房探出头来,想说点儿啥,却被丈夫喝回去继续做针线活儿。
“你看呀,令大哥,一个学期下来,两个小孩的学费也就是一只老母鸡下几个月的蛋换的钱,心疼归心疼,可孩子终究要读了书才有更好的前途。就像这刘家的女子,眼看就要吃‘皇粮’了。这就是古话说的四两拨千斤呀。”陈校长苦口婆心。
最后,老令点了头。一对小姐弟欢天喜地,令嫂也开心地非要留陈校长和刘丽荣吃午饭。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