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发掘现场(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航拍图,遗址上方已修建了保护棚(资料照片。)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出土的陶器(拼版照片。)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出土的第二期遗物(石质、骨质、金属装饰品,骨针、滑石珠、红玉髓、玻璃珠等()(资料照片资料照片)。)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17出土的金片绿松石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饰(资料照片。)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2025年2月2525日摄日摄,,无人机照片。)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青铜器组合及其铭文(拼版照片。)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铜器(拼版照片)。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拼版照片。)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远景(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电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日在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宣布入选结果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乔云飞说,过去一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1740项考古发掘项目,18个“考古中国”在研项目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考古工作影响力持续提升。
本届推介活动共收到30个参评考古项目,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选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郑喆轩
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发现于2021年,面积约1.2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至202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展考古发掘,共发掘300平方米,其中2024年发掘面积50平方米,已累计出土编号石器、化石标本1.51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件,收集各类土样1.79万份(已浮选1.27万份),挑选植物种子及果实等6.22万件,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2万件。
2.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仙居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仲召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遗址坐落在灵江上游一处盆地中央的自然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东西临水,南距灵江约2公里。遗址发现于1984年;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2018年,进行正式考古发掘;2023年,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目前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3.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郭志委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一带,范围涉及今甘、青、宁、川、陕等省区,以彩陶生产和使用为鲜明特色,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其考古工作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填补西北地区空白的重要意义。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为寺洼文化命名地。遗址西靠九龙山,面向洮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4.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发掘单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夏格旺堆
青藏高原的新石器化、定居化、农牧化、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议题是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18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围绕着上述这些问题,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开展了一系列田野工作。
5.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发掘单位: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项目负责人:孙卓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现行政规划隶属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遗址地处江汉平原东北缘,南邻长江的支流府河,东距长江干流仅10余千米。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证黄河、长江文明的统一性发展,也表明长江流域也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盘龙城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
6.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种建荣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总面积逾30平方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周原考古队近年把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建筑群落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
7.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发掘单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郭京宁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主体为西周时期遗存,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包括董家林、黄土坡、刘李店、立教、洄城等村,也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
2019年以来,共勘探80余万平方米,新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基址、灰坑、墓葬等各类遗迹930余处;共发掘3400平方米,包括外城墙、外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处、大型夯土井2处、墓葬52座及小型房址、灰坑等,在城市布局结构、高等级建筑位置与结构、各等级墓葬分布、社会组织与生业研究等方面得到新的收获与认识。
8.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项目负责人:宫希成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五千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9.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区文物管理所、云南大学
项目负责人:蒋志龙
河泊所遗址地处滇池盆地最肥沃的东南湖滨冲积平原,东靠关岭,西临滇池,遗址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东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仅700米,是云南高原已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河泊所遗址所在的云南滇中地区,是石寨山文化(俗称滇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的四次考古发掘,揭示了石寨山文化的独特面貌和丰富内涵,明确了石寨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最高等级墓地,实证了文献中有关滇国历史的记载。
10.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发掘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肖小勇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33公里处,坐落在固玛塔格山东南洪积台地上,是我国古代西域城国疏勒的重要佛教寺院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19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开展了6次发掘,取得了诸多重大收获。
据国家文物局
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