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版权意识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春秋战国时期,版权意识如破土新芽,在文化的沃土里悄然萌发。彼时,文人墨客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中署上个人或学派创始人的姓名,宣告创作主权。不过,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学术观点要为人所知困难重重,主要依靠讲诵,或者费力地抄刻在竹片上,广泛的传播反而能帮助作者提升影响力,所以人们对盗版基本持欢迎态度。西晋文人左思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完成《三都赋》后,一时间洛阳纸贵,虽然这一现象明显侵犯了他的著作权,但左思却认为这是扬名立万的大好时机。
  到了唐代,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书籍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宋代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出版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由此而生的盗版问题也日益严重。南宋理学家朱熹自印自售的《论孟精义》就惨遭盗版毒手。朱熹对此痛心疾首,在《伊洛渊源录》中气愤地写道:“编集未成而后生传出,致此流布,心甚恨之。”那种无奈与愤懑,透过文字,都能穿越千年,让人感同身受。
  面对盗版的肆虐,作者和出版商家开始绞尽脑汁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人选择提前镌刻作品,进呈副本给官府备案,给自己的作品打造一把“官方认可”的安全锁,以便在产生纠纷时有据可依。同时,出版商会也在书籍尾页或目录结尾处,标注一种早期的版权声明——“牌记”,也叫“书牌”“木记”,其中包含了作者、出版者、出版商的坊号和地址等重要信息。
  明朝时期的冯梦龙,是最注重版权意识的文人代表。在他的所有小说作品中,尤其是像《东周列国志》《两汉志传》这类历史演义,只要引用内容能查出具体作者,他必然会事先以“某某先生有诗赞云”“某某有诗讽某事”这样的方式注明。而对于那些出处难以考证的内容,他就会用“有诗为证”“史臣有诗赞云”来代替,绝不将不属于自己的一字一句据为己有,对版权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堪称后世学习楷模。
  另有文人俞羡章,为了防止自己的书籍《唐类函》被盗版,在该书还未发行出售前,就上演了一出“苦肉计”。他先到当地官府报案,谎称书在运送途中遭人抢劫。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借助官府的力量震慑了那些意欲盗印的书商,又巧妙地借“舆论”宣传了自己的新著,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而古代反盗版最成功的作家,非明末清初的李渔莫属。他曾在《闲情偶寄》中愤怒地写道:“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李渔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一经问世,盗印者便开始大量翻印,更有不良书商拿无名书稿冒充他的名字谋取暴利。李渔决心与盗版者“决一死战”。他四处奔走搜集证据,向官府求援,同时举家从杭州搬往盗版猖獗的金陵,著名的“芥子园”书屋由此建成。在这里,他开始自己出版并售卖书籍,不仅装帧精美,还带有独特的“芥子园”标识,并且不断推出插图本、袖珍本等多种版本。这些精心制作的书籍,一般书商根本无法达到他的印刷效果,读者也很容易就能识别真伪,李渔也成为了古代反盗版的传奇人物。

□李幸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