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凝香绽芳华
——序“盛世芳华 翰墨凝香”乔亚丁牡丹专题画展
翰墨凝香绽芳华
——序“盛世芳华 翰墨凝香”乔亚丁牡丹专题画展
中华文化对牡丹的推崇与描摹,由来已久。东晋之时,画家顾恺之即在其《洛神赋图》中画有洛河之滨盛开的牡丹。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牡丹画的传世名家。宋代牡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名家徐熙之孙徐崇嗣是代表画家之一,他长于画草木禽鱼,不用描写,只用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及至清代,恽寿平赓续了画牡丹的“没骨”技法,而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动静交融之美。19世纪以降,在牡丹绘画的艺术图谱中又涌现了如吴昌硕、陈半丁、于非闇、陆抑非、王雪涛等一大批造诣非凡、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将牡丹创作的理念和技法推向一个精彩纷呈的全新的艺术高度。
品鉴乔亚丁先生的牡丹画作,不难发现,在继承了历代先贤一脉流传的丹青底蕴的同时,又将他在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装潢美术等方面的识见和功力融于创作实践,展现出他承继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姿态。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与领悟,让他的花鸟画,尤其是牡丹画的技法愈加精纯、气象愈加宏阔、境界愈加超拔、造诣愈加深厚。
亚丁先生的牡丹画作笔法精湛、理念超卓、匠心独运。他融工笔与写意之精华为一体,既有工笔画的形态逼真,更具写意画的生动传神,这是他在多年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墨影写生”“悦影写生”等创作理念的独特呈现。亚丁先生画牡丹,重光影的层次、虚实的气韵、生命的姿态,这正是明代徐渭“舍形而悦影”主张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创新——以影求形、变形为影,以虚写实、以实见真,以静写动、以动入静,虚实动静之间,形影气韵升腾。因此亚丁先生画牡丹,常常是不勾轮廓、不事拓摹,而是以放松的笔调,以冷暖、明暗、轻重的色彩,枯湿、浓淡、虚实的水墨捕捉牡丹美的光影,以表现牡丹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神态给观赏者带来的丰富视觉与情感触动。正因如此,亚丁先生的牡丹,是灵动、和美,与自然交融、有生命气息的牡丹,是能给人以气韵生动、清新俊逸、高雅华贵、倾国倾城美感的牡丹。
亚丁先生的牡丹画作不论宏大巨制还是尺幅小品,总能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切入牡丹的魂魄之中,笔墨晕染间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展现出一种大气象、大境界,让人不由为之赞叹:他在构图上常用遒劲有力的枝干为骨架,相互交叉、扭动,并努力向上延伸来增强画面的动感,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寓意。牡丹姿态或正或欹,或密或疏,俯仰掩映,曲尽其态,画面主次、虚实处理得当。其赋色之浓淡、明暗之表现、花瓣之层次变化,乃至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分之光影摇曳,俱有仔细交代而无懈怠涂抹之笔。其色彩处理上借用西画的对比关系,光影流动、层次分明、立体生动、气韵氤氲,设色去艳丽甜俗而沉着古雅,明丽而不轻佻,自然而不做作,于光辉灿烂中,别有一种清澄明朗、高雅脱俗之神韵。
亚丁先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牡丹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笔下的牡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花卉,更寄托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与寓意的结合,使他的牡丹画具有了深邃、隽永的艺术内涵和超然高卓的艺术魅力。宋人朱继芳有诗云:“写来犹是挟春娇,想见当年魏与姚。花外小车看未了,杜鹃声里洛阳桥。”亚丁先生的每一幅画作都仿佛是一首优美的诗篇,他笔下的牡丹花朵宛如华彩的少女,叶片摇曳如舞动的裙裾,婀娜娉婷、自然丰美,不仅将牡丹娇艳雍容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折射出牡丹高华朗畅、光华灿烂的精神气质,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涵养深厚、优雅从容的内心情感与风骨气度。
2013年5月,于牡丹花开繁盛之际,亚丁先生就在迎泽公园办过一次牡丹画作专题展,赢得了广泛赞誉。如今12年过去,一纪轮回,过往的是时光的荏苒,沉淀的是艺术的精进。亚丁先生从自己画作中精选出60多幅佳作再次办展,让我们有机会欣赏他翰墨凝香绽放的芳华。
乔亚丁先生爱牡丹、懂牡丹、画牡丹,情入其心、意潜其魂、技蕴其中,为爱而描摹,为情而敷色、为美而写真,将大地上的国色天香定格与铺展在姹紫嫣红的艺术画卷之上,为世间留下仪态万方的记忆。识之赏之,与有荣焉。
张明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