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书事
灯下书事
深夜的书房里,很是安静。
我翻阅着手中略微泛黄的书页,忽然想起蒋捷那首《虞美人·听雨》。少年时读这首词,只觉得文字婉转动人;而今人到中年,才真正懂得“鬓已星星也”的况味。书架上那些许久未动的藏书,不知何时已蒙上了一层薄灰,像极了我们渐渐蒙尘的初心。
记得大学时代,每逢周末必要去旧书店淘书。那时囊中羞涩,常常为了一本心仪的书省下几顿午饭钱。书店的老板总是笑呵呵地说:“年轻人爱读书是好事。”他布满皱纹的手递过来的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多少个夜晚,我们宿舍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几个人挤在一起读同一本书,为其中的一些话题争论不休。那些书页间夹着的,何止是文字,更是我们整个青春的热望。
毕业后,生活渐渐变得匆忙起来。书架上的新书越堆越高,真正读完的却越来越少。某日整理书房,发现五年前买的《瓦尔登湖》还塑封完好,书脊崭新得刺眼。这才惊觉,不知从何时起,阅读竟成了生活中最奢侈的事。我们忙着应付各种报表、会议、应酬,却把灵魂的养分束之高阁。就像蒋捷词中写的,当年的“风花雪月诗酒茶”,不知何时已换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去年冬天,一场重感冒让我不得不卧床休息。百无聊赖之际,随手从床头抽出本《陶庵梦忆》。没想到这一读,竟找回了久违的阅读快感。张岱笔下那些江南旧事,让我暂时忘却了鼻塞头痛的难受。窗外的雪静静飘落,屋内暖气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明末清初的文人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那一刻突然明白,阅读从来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命的必需。
现在的人总说没时间读书。可细想起来,我们刷手机的时间,足够读完一本薄册子了。问题不在于时间的多寡,而在于心境的浮躁。古人“三上”读书——马上、枕上、厕上,今人却连这三上的时间都交给了碎片化的信息洪流。我们的大脑被训练得只会接收短平快的内容,再也难以静下心来品味长篇文字的韵味。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悲哀?
前些日子去拜访大学时的文学教授。老先生已近八十高龄,书房里依然堆满了书。令我惊讶的是,他桌上摊开的是一本崭新的《人类简史》,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活到老学到老嘛,”他笑着说,“读书就像吃饭,一天不读就饿得慌。”阳光透过纱窗照在他银白的头发上,那专注的神情与三十年前在讲台上为我们解析《离骚》时一模一样。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读书人永远不会老去,因为他们永远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
回家的路上,我特意绕道去了那家旧书店。令人欣慰的是,书店还在,只是换了年轻的店主。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是和学生时代相同的版本。当晚,我泡了杯清茶,在灯下重读李白的《将进酒》。那些熟悉的诗句像老友般亲切,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文学记忆。原来,读书的感觉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常常忘记去唤醒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阅读反而成了稀缺品。我们被各种推送、短视频包围,却离深度思考越来越远。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像修剪盆栽一样,定期修剪自己的时间,给阅读留出一方净土。不必强求读多少本,重要的是保持阅读的习惯与热忱。
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依然璀璨。我忽然想起年轻时写过的一句话:“书是永不熄灭的灯。”如今看来,这话依然成立。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唯有书籍能给我们永恒的慰藉与启迪。愿我们都能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一盏读书的灯。
□王祥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