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屏幕 感受AI与古籍的奇妙碰撞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龙城书展上,一个特殊的摊位吸引了众人目光——摊位上不见一本纸质书籍,却“藏”着18000多部古籍,这便是“识典古籍”摊位。“识典古籍”有APP版本和网页版,其如同一个移动的古籍宝库,将海量经典汇聚于方寸屏幕之间。
  怎样通过APP来阅读古籍呢?“来,您亲自体验下。”负责“识典古籍”项目的工作人员李女士热情邀请山西晚报记者。轻点屏幕打开《论语》,泛黄的古籍原典图片即刻呈现,右侧注释与译文整齐排列,仿佛有位“虚拟夫子”在旁解惑。“这可不是简单的电子版,每一页都是从原书扫描而来,原汁原味。目前这里收录了18000多部古籍,全部免费阅读。更重要的是,”李女士话锋一转,“我们把AI大模型的能力加了进去,你可以一边读古籍,一边看注释,阅读门槛进一步降低了。”当山西晚报记者试着点击“中垒校尉”进行检索,瞬间跳出有关注释,AI技术的高效精准令人惊叹。
  “遇到生僻字也不用担心。”李女士演示着,手指长按“琅琊”二字,字典释义、读音、出处等随即弹出。更有趣的是图文对照功能,滑动屏幕,古籍文字与现代译文同步切换,晦涩的古文瞬间变得通俗易懂。现场不少读者体验后直呼“神奇”,一位读者兴奋地说:“以前看古籍总觉得难,现在有了这些功能,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据悉,识典古籍深入融合AI技术,打造出智能开放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这一平台已经开放了18000余部古籍,并推出了图文对照、分词检索、实体关系图、AI助手等功能。用户不仅可以便捷地进行古籍查阅,还可以借助AI助手答疑解惑。依托这一平台,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生参与“我用AI校古籍”活动,让古籍整理不再是专家的“专利”。“学生们通过AI技术发现古籍中的错漏,不仅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李女士感慨道。
  从纸质古籍到数字平台,从专家研究到全民参与,识典古籍借助AI技术,让沉睡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指尖滑动间,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它不仅是一个阅读工具,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更多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度,让古籍里的智慧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