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植树看为官要旨
从古人植树看为官要旨
春情萌动,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树木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为官要旨的缩影。
中国历代都重视植树,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植桑树果”的文字。到了西周,设“虞人”掌理山泽苑囿,就是林政官员;管仲相齐时,其牧民之策强调“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对民生及防灾有显著的功效。在《诗经·甘棠》中也有这样的记述,“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说”。
不难看出,古人早已从植树中悟出了为官的要旨:为官之道,道在亲民;为官之要,要在为民;为官之责,责在利民。
为官之道,道在亲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踏踏实实在“亲民”上用力,造福一方百姓,才能赢得民心。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说服当地百姓对荒山进行绿化,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在他的倡导与带领下,忠州境内的百姓也争相栽树种花,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让穷山秃岭焕发了新面貌,这一亲民举动让他广受当地百姓拥戴。
为官之要,要在为民。惟有常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卑之心和“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爱民之情,并把“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许。
为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时刻惦记着蜀国的江山社稷、国计民生,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唯一留给子孙的,是自己亲手栽种的桑树,他躬身为民的作风被传颂至今。
为官之责,责在利民。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好官,不仅为政清廉,而且秉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治理之道,让百姓能够“蕃生而安性”。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起着巩固路基、防风固沙的作用,一直造福着西北民众。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韦孝宽任雍州刺史期间,发现境内官道上的里程碑都是用泥土堆成的,虽然易于辨识,但因为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因素,容易损坏,需要定期维护,不但增加了国家开支,也加重了百姓劳役。经过多次调研,韦孝宽发现可以用树木取代土台,作为里程标志。因为,树木栽种下去,既不需要日常维护,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朝廷得知后,令全国诸州官道每隔一里种植一树,每十里种三棵,百里则种五棵,从而一举变革了官道里程碑制度。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官员,他不为一己之私,造福桑梓,主动作为、为官善为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者学习借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想做百姓夸奖的好官,就应时刻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常做雪中送炭之事,为民而不扰民、做事而不作秀,既“有形”又“入心”。
□靳小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