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国足”的阵容
宋朝“国足”的阵容
从北宋开始,中国便悄然开启了类似现代足球运动的篇章。足球比赛在宋代被称作蹴鞠,在当时是一项极为热门的体育运动,其热度之高,即便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它的热爱与痴迷。
当时的足球在外形上与今日的足球极为接近,仿佛是时光隧道中穿越而来的相似物。南宋的《武林旧事》中,曾列出了第一份球星名单——“筑球三十二人”的名字,这其中每队竟有十六人。竞赛之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清晰可见:“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抄朱选、副抄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国足”的阵容。
据《宋朝事实类苑》的记载,当时的“足球”是由动物胞衣充气,外加六片或八片尖片状皮缝成的气球,从外形上看,应该和近代的篮球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那个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没有人不对这项比赛不痴迷。无论是宫廷之中的王公贵族,还是市井街头的平民百姓,都纷纷投身于蹴鞠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管理蹴鞠队伍,规范比赛,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比赛内容,人们还组织成立了专门踢足球的群众社团——“圆社”。社团的个人会员被称作“圆友”,这个社团可谓阵容强大,人员众多,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今天的足球协会。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这充分体现了蹴鞠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在比赛机制和人数上,宋朝的蹴鞠也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既有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比赛,那种场面宏大,犹如千军万马在绿茵场上奔腾,让人热血沸腾;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型比赛,温馨而又充满乐趣,仿佛是一个小小的足球家庭在享受着运动的快乐。宋朝的足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当时宋朝的繁荣与昌盛,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江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