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通向外部世界最好的路
读书是通向外部世界最好的路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全民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北大首任校长严复曾经说过:“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悄悄帮你擦去脸上的无知和肤浅。”
读书有何意义?仁、义、礼、智、信的作用是什么?有个弟子问孟子。孟子回答道:仁如住宅,义如道路,礼如衣服,智如灯烛,信如符契。告诉人们,处在宅里、行在路上、端正衣服、点明灯烛、手持符契,君子要么不动,动就一定能成。读书的意义有很多,简单回答就是,读书如吸氧,健脑出思想;人类无翅膀,阅读助飞翔,只要坚持下去,结合实际读书学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认知。
读书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读书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生命、读书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精神气质、读书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读书能帮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阅读,人们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能够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国历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不仅有专门刻书、卖书的书坊、书肆,更有专门讲书、读书的书院,“洛阳纸贵”生动记载了西晋好书畅销的盛况。在中国,“读书人”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过去中国人把有学问的读书人称为“先生”。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正是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中国当前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传承华夏文明、涵养民族气质、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创造力——读书,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途。提高国人的整体精神文化素质,“全民阅读”仍是一项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的战略工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
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的层次、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人们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你的气质更加出众。读书能帮人们开拓视野、能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生活中的小小一隅,可以使我们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我们也会涵养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读书读什么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读什么书的问题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读书,要读经典。一些经典书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成为塑造历史的关键力量,改变了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甚至决定了我们今日的世界。一位哲人说:“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义认为,看伟大经典、伟大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展开逻辑论证的,跟着他的思想旅行一遍,读完后心灵震荡,深切地体验到什么是伟大思想体系、什么是经典的精神力量,体验到人类的智慧、思维能达到什么程度,这就在有意无意中滋养着一种文化魄力。经典作为所属时代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标示和展现出一定时代的历史结构和社会风貌,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精神的富矿,而且魅力无穷。一部《易经》,治国的人从中看到的是安邦之策、打仗的人把它视为兵书、医者视它为医书。姚奠中先生认为:“经典”承载着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传承文化”。“五经”代表的是尧舜以来的华夏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到周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礼乐文明”,这种文明的核心价值是道德、核心精神则是和谐。守望经典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细读经典的过程中对经典给予新的解读。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开阔眼界、锻炼理解力、增强思维敏锐性的极有价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阅读经典,需要足够耐心、需要凝神定气、需要深度思考。我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有一个感受很深的体会,就是经典是一种关涉到国人生命素养的根基之学,其中蕴含着生命密码,可以激活免疫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阅读兴趣爱好类的书籍,激发自己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读书还要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选择一些轻松有趣、易于理解的书籍;还可以结合个人需求,选择一些专业书籍进行阅读。
读书怎么读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孔子对自己有个评价:努力学习而从不厌倦,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乐于传业授道,而从不担忧自身贫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读书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因为读书不单是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读书引导思考、引导批评,为我们树立独立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两个月之后你会得到的最大好处是:自律。通过坚持读书,让你产生了好的习惯,如果你持续坚持下去,许多收获都会超乎你的想象。读书需要沉浸在文字中,需要一本一本读、一句一句读,人们常说一书可送八面风、一句开窍百事通,一日不读书,头脑无佳想;一日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书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发扬挤劲,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发扬钻劲,要反复读、仔细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要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
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要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要读书首先要先识文字。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告别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刘勰《文心雕龙·指瑕》中说,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对汉字的兴趣,找回对母语的热爱。母语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许多都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格律诗、回文诗、辞赋、词曲、对联、书法艺术等等,如果没有了汉字,这些都不会存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表意文字。
“全民阅读”是一项战略工程,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唤醒国民读书的热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贾克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