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浸染心灵
——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感
让书香浸染心灵
——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资讯和知识,纸质书籍和传统图书馆逐渐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遇到了杨素秋博士的纪实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图书馆的价值,感受到了书香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感。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杨素秋在西安市碑林区挂职期间,亲力亲为建设一座临时图书馆的经历。书中,杨素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从组织招标、设计装修到书籍采购与编目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图书馆建设的非虚构作品,更是一份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初读此书,我被杨素秋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在书中,她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图书馆,它还没有存在,它不是一个现成的物体,它是水和土,需要我的手先把它们和成一团陶泥,拉伸、揉搓,捏出形状,雕刻花纹。”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选书的过程中,杨素秋坚持“自选”,因为她深知公共图书馆选书的重要性。选书不仅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还要在个人趣味与公共意见之间把握尺度。杨素秋以文人的坚守和抗争,最终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精神的净土。
除了对图书馆建设的真实记录,书中还饱含着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在杨素秋看来,图书馆不仅仅是书籍的殿堂,更是思想的温床。在数字信息泛滥的时代,图书馆重拾传统的必要性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还有助于人们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每当我走进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闻到那淡淡的墨香,心情就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在图书馆里,我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书海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这种感觉,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杨素秋在书中,还用温婉的笔调,描绘了西安的风土人情,从回坊的小吃到舞台上的秦腔、从陕北民歌到碑林的文雅风光,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西安。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肺脏,书籍就是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它让人们的心脏持续跳动、让人们的头脑充满想象、让人们永葆希望之光。有了图书馆,读者才能了解外面的信息、才能聚在一起从社群中汲取力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图书馆这座文化灯塔的照耀。
读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我对城市图书馆的价值意义有了新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一座存放书籍的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但那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无法替代纸质书籍带来的深度思考和心灵滋养。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和成长。
满鑫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