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相羊肉胡卜考略
北相羊肉胡卜考略
在晋南一带,人们提起北相羊肉胡卜,都会啧啧称道。羊肉胡卜正宗地道、浓香美味,去那里能吃得新鲜、吃得香活、吃得过瘾,更能吃出一味浓郁的乡愁。
北相古称相城,春秋时就曾官道通达、商贾云集。晋大夫里克为春秋前期晋献公的股肱之臣,能征善战,敢于直谏。晋惠公继位后,听信谗言,对里克无端猜忌,逼其自刎身亡。里克妻司城氏携子避难相城,称相里氏。晋文公继位后,为纪念这位贤德之臣,便更名“相城”为“相里”。
北相胡卜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作为“国之大宝”的运城盐池,盐业繁荣昌盛,北相镇已成为盐运要道。当时,作为胡卜的前身,河东一带的烩饼,吃着筋道美味,简单快捷,便于携带,成为商贸旅客的重要补给,深受青睐。
胡卜名称的起源来自元初。适逢“胡人”(指蒙古族人)进入中原,胡汉混居,吃喝同享,烹艺互补,厨工们吸收胡人善食羊肉的习惯,采用河东当地一种常有的面食“饽饽”(指现在的火烧饼子),再配加各种佐料,不断改进制作厨艺,逐渐创出一道特色小吃。因为带有胡人风味,又使用了当地的“饽饽”,这道小吃的名字就被人们叫成了“羊肉胡饽”。“饽”和“卜”同音,经营的店家为了图省事,干脆把“饽”写成“卜”,羊肉胡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在清光绪年间编纂的《运城府志》中,有关于北相胡卜的记载:“北相镇市集,胡卜摊贩云集,面薄如纸,汤清似水,香气四溢,食客络绎不绝。”制作胡卜,简言之,需先将面团擀薄烙熟,再切条与羊肉汤共烩。烩制技艺属中原传统,羊肉之选更暗合了游牧民族饮食特色,二者巧妙交融结合,创造出独特风味。这种食材与技法的融合正是丝绸之路上饮食文化交流的生动印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详载胡饼制法,与今日胡卜之烙饼工艺如出一辙。胡卜这道看似极为普通的面食,却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沧桑。胡卜的“胡”直指其西域血统,而“卜”之转音意指面食。《运城府志》还记载,北相胡卜的制作工艺在当时已相当成熟,“面需三揉三醒,擀至极薄,切条如丝,入沸水即熟。调料以八角、桂皮、花椒为要,配以葱姜蒜末,香气扑鼻。”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凝聚着食匠的智慧结晶,他们之间既有对手竞争,又有技艺交流,推动了胡卜制作工艺的日渐改进。明清两朝是北相胡卜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候胡卜就遐迩闻名,享有盛誉。直到晚清期间,八国联军侵华闯入北京,慈禧太后避难西逃路过相里,当地官员在招待方面,尤其是在进膳上,煞费苦心,在多家胡卜店中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相里芦师的羊肉胡卜。芦氏精心准备,再三琢磨,亲自下厨,悉心制作。慈禧太后用膳后大加赞赏,并赐名“相里羊肉胡卜”。打那起,芦氏“相里羊肉胡卜”代代相传,成为当地的一道历史名吃。而后,随着社会沿革、人口增长,相里分出南相和北相两村,北相成为商贸文化交流的重镇,“相里羊肉胡卜”的名称就演变为“北相羊肉胡卜”。
胡卜在北相落地生根,既保留了西域特色,又融入了当地口味,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它与其他众多胡字美食,交汇一起,构成了饮食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风味写照。
羊肉胡卜猛一听,是羊肉和胡萝卜搭配的一道烩菜,其实是北方人习惯叫法的“主食”。在过去物资不甚丰富的年代,受地理环境及所产食材的限制,北方少蔬菜,多粮食,饮食以面食为主,凡是以“面食”为主的吃头,上了餐桌都称“主食”;老人们常言:“菜,就是个引食”,蔬菜为副,称“副食”。羊肉胡卜的成分以“饽饽”为主,理所当然应归宗为“主食”。据《解州志》描述称道,胡卜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逢集市,胡卜摊前,商贾云集,乡邻相聚,一碗胡卜,几许闲谈,市井百态,尽在其中。
羊肉胡卜的准备材料和动手制作,主要是把握好熬汤和烙饼两个环节。熬制羊汤要选15公斤左右的羊,这样的羊熬出的羊汤鲜嫩醇厚。熬制时,先要大火烧滚,再用小火焖烂。这样不仅羊汤鲜美,羊肉也是瘦而不柴、肥而不腻,老少皆宜。烙饼要烙死面饼(晋南人把没有经过发酵而和成的麦面叫“死面”),旨在讲究味道口感。用死面擀成片,烙成饼,切成丝。烩制时,通常都是一位一锅,单锅单烩。操作标准工序至少有11道。先把小葱的葱白、葱绿和香菜,分别切成末,在烙饼留下的底油锅里,放入葱白段爆香,用油必须是羊絮油,也就是羊脖子部位的油。羊肉放入锅前,需把辣椒面和羊油搅拌均匀至锅底,稍稍翻炒,舀适量羊汤入内,汤的表面没过羊肉后加入适量食盐。何谓“适量”?这是功夫。俗话讲,好厨一把盐,胡卜盐味的咸淡,全在厨师的手感。煮时还要加入适量花椒面,这也是衡量厨艺高低的一项指标。利用这个间隙,把切好的饼丝放入正好烧开的锅中,经过三盖三掀,大火加持。对年轻的食客,烩煮两分多钟,即可出锅;对老年食客,烩煮三分多钟,让饼丝稍微软一些再出锅。总之,要达到美味可口,童叟齐乐。上乘的北相羊肉胡卜,吃完羊肉饼丝后,只剩一口汤,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羊肉胡卜“一口香”。
新中国成立初期,芦长生作为芦氏“北相羊肉胡卜”的传人,领班公私合营后的北相供销社食堂。这位开明人士,高风亮节,先后收下十余个学徒,无私传授羊肉胡卜制作技巧和真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北相羊肉胡卜传人。这些徒弟们都勤学苦练,把羊肉胡卜的制作厨艺学练得娴熟精湛。芦长生年老退位让贤后,这批学徒在北相各店当主厨,挑大梁,显身手。其间,他们带着北相羊肉胡卜的独特制作厨艺,参加了全国供销系统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名吃经验交流会,受到与会人员高度评价。
现如今,北相胡卜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跨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北相胡卜开始走出三晋大地,散落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在10多个省份的中心城市都占有一席之地,颇受喜爱,享有盛誉。就当地人而言,北相羊肉胡卜是家乡的味道,是记忆中温暖的慰藉,无论离家多远,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胡卜都能在瞬间勾起缕缕厚重的乡愁,唤醒心中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总归一句话,要想品尝最正宗最美味的北相羊肉胡卜,还是要到北相镇上。现在的北相羊肉胡卜制作技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重要的是胡卜传人把传统工艺与食品科技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古法制作的精髓,又实现了现代标准化生产,在不断创新技艺中迭代升级,提高质量,走品牌化之路,每逢节假日、集会日、休闲日、旅游日,城内各家胡卜饭店、镇里大小胡卜名店,食客如潮、门庭若市,让千年传承的餐饮瑰宝,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也为乡村旅游的崛起和农村产业的振兴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赵润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