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作品如火烈,似水柔
她的作品如火烈,似水柔
对于作家蒋殊,我曾非常好奇。先是暗暗研究过她以抗战为背景的历史书写,惊叹她实现了“让文字与历史联姻”;接着又沦陷于她描写故乡风物的文字里,诧异她文笔的细腻与灵感的飘逸。一个作家,既可以背负起历史的重担,也能够记录下生活的细微精彩,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承载!我不得不重新对她的作品下了定义——如火烈,似水柔。
蒋殊身形细弱,双脚却无比坚定,她的足迹遍布许多个曾经血迹斑斑的抗日战场。武乡县关家垴上,她驻足静思,感悟曾经的激烈鏖战,用心聆听子弹呼啸以及旗帜在风中扯拽的声音;长乐革命纪念碑前,她细心抚摸来自天南地北的陌生姓名,看他们在石碑上熠熠生辉;她独自敲开一扇又一扇抗战老兵们紧闭的门扉,将所有的心疼付诸文字,让那些尘封了的光辉岁月清晰重现……其作品《重回1937》中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情节,催生着当代人的觉醒,该以怎样的姿态回馈老兵?该以怎样的行动回赠历史?
“沁源围困战”旷日持久,但一切困难都难不倒伟大的人民!誓死不维持——陈赓大将在日记里高调赞扬了沁源人的骨气,而蒋殊用一本《沁源1942》再现了沁源精神。为了把80年前的历史梳理清晰,蒋殊一次次奔波在沁源县的坡岭山洼,一次次拜访当地的专家长者。她坚持的时间,犹如“沁源围困战”两年半的长度。
有了这些经历,蒋殊又一度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进程中那些平凡却光辉的人物,她引导郭文栋、李月萍、赵俊文、温端政等一批“那时的少年”(《再回1949》),回望当年在苦难中没有丢掉的淳朴梦想。
蒋殊,就是那个站在历史与现实交汇处呐喊的奇女子,她曾经的坚守,打动了今天的无数人。蒋殊一次次受邀,走进图书馆,走进企事业,走进大中小学,她用大屏幕放大历史细节,告诉读者射击手李月胜被一颗子弹穿透右肩直刺腰间,忍痛11年才做了手术;16岁的魏太合去战场上给死去的战友“摘牌牌”,多年后闭上眼也是“满眼的尸山”;沁源百姓万众一心齐上阵,让日本鬼子变成“神经病”……
蒋殊如同一位少侠,义无反顾,行走在饱经风霜的太行山中。她以文字祭奠,祭奠那曾被战火吞噬的满目疮痍;她以文字祭拜,祭拜那前赴后继的万千英灵。她奔走在历史的轨道里,以一个女子的细腻抚摸每一处创伤的褶皱。她记录滚烫的硝烟,传承伟大的精神。她如火一般燃烧,让家国大义在肩上鲜红、跳跃。
可是,蒋殊又是太行山中和风细雨滋养长大的女儿啊,那些灰黛色的远山,那些高大碧绿的白杨,那些曲折悠长的羊肠道,那些袅娜升空的炊烟……无一不在她的文字里生根发芽,酝酿发酵。
无情未必真豪杰,谁说思乡不好汉?
翻开《阳光下的蜀葵》,会惊叹于她文笔的吸引力。那些坡儿上下的邻居们,活灵活现。那位被生活所迫的琴琴总让人似曾相识,仿佛就是身边某位相似的姐姐;那位哼着曲儿赶羊下坡的羊倌儿,又让人怀疑不就是自己村里那个放羊老汉?就连那热烈绽放的蜀葵花,不也曾在我们老家的大院里占据过一席之地?
对于重回家乡老院遍寻不着的蜀葵,蒋殊写到:“那么灿烂地一年年开满院的蜀葵花,竟因我们的离去而终结了绚丽的生命?”
轻轻一句发问,陡然间触碰到我们共同的愁绪。无数打拼在外的游子们读到这里,必然会卸下伪装,任由心中的铠甲碎落一地。
她所细致描写的,都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生活。她的书,就是一次亲切的聊天。我们爱读她的文字,既是看她的经历,也是看我们自己的过去。谁没有一个疼爱过自己的怀抱?谁没有一次泥泞地里抗争命运的经历?谁没有一茬说也说不出的懵懂?谁没有一份掩也掩不住的伤心?……我们在她的文章里找到知音,获得满足,安放了心灵深处某一种久远念想。
散文集《故乡的秋夜》,又是一番柔情似水。她把许多细碎而生动的生命点滴,如小河奔流一般娓娓道出,让人生出羡慕,生出遗憾,生出惊叹,甚至生出轻轻的恨意来。看,堂姐“泪水依旧肆意,有些便顺势裹进她的皱纹里”;表姑在照片上“清晰地衰老着”;而“我”则“换上婶婶的布鞋”,顶着月光,行走在故乡的秋夜里……
如果说她写抗战是发出惊天呐喊,那么她写故乡则是一场又一场情意绵绵的对话。她用含蓄又巧妙的文字,让大家在认清生活的苦涩后依然饱含激情。她赐予读者的,是沉思过后的觉醒,是懂得以后的释怀。她让大家学会在静水流深的日子里,去期待岁月静好的起伏跌宕。
柔美的特征并不只表现在字里行间,更是蒋殊灵魂深处的一种怜悯。在《无人拣拾的柴禾》里,蒋殊是不是传达出了一种黛玉葬花的忧思?“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作者的思维跳跃,能在物与我之间自由切换。细腻的心不仅看见人,看见物,更看见了细微的神经与无语的表情。
以文化人,蒋殊的散文具有极佳的疗效。而她的文字却犀利,不带一丝犹豫,三言两语间尽显特征。和蒋殊相处后可知,她是典型的“女汉子”,比如她在草原上策马纵横,比如她爽朗地请大家喝汾酒,比如她与人相处时的不藏不掖,比如她笔下极少有女人的琐琐碎碎、卿卿我我。
2024年秋天,太原悄然出现一个“学府街读书会”,走进方知,她是主要发起人,且每一场都亲自主持。她将一个又一个知名作家,一本又一本好书,推送给一群又一群读者。而在她的家乡武乡,还有她创办的“蒋殊公益书屋”。她携手众多出版社、杂志社以及读书人,用一本本好书填充了家乡文学爱好者的精神世界。
蒋殊的身上,携带着武乡人的强大基因,豪爽又坚贞,深情又上进。一个水一般的女子,用心底流淌的文字,酣畅淋漓地爱着这个人间。当她关注红色往事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故土的点滴变化,这份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性格特征,在她的作品中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地呈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磅礴生机。她的作品,是生生不息的太行精神在她身上粲然点亮,是厚重的黄土高原在她心中炽热珍藏,是奔流不息的浊漳河在她笔下涅槃升华!
□李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