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结婚彩礼怎么算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姻是人生大事,而彩礼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家族间的礼仪规范。它不只是简单的财物赠予,更是两个家庭对新人结合的祝福与期许。从原始部落时期的质朴馈赠,到封建王朝的丰厚聘礼,彩礼在历史的长卷中不断演变,其背后的故事与讲究,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彩礼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部落时期,那时的彩礼和金钱并无关联,而是一只活雁。大雁作为候鸟,来去有时,从不失信,象征着男女双方信守婚约、矢志不渝。若男方家境优渥,还会在彩礼中添上一张鹿皮,让女方能够身着洋气的皮草出嫁,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礼物。
  到了周朝,《周礼》规定男女双方结婚要行六礼,彩礼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确的礼仪规范。此时的彩礼主要是五卷缁帛,缁帛即丝织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丝织品是较为贵重的物品,用五匹布作为彩礼,虽不算奢华,但也表达了男方的诚意。
  战国时期,金钱虽已广泛使用,但彩礼依旧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布匹为主,且对布匹颜色有了具体要求。《仪礼-士婚礼》记载,士大夫娶媳妇,要用黑中带红的布和红黄两色相融的布,这两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和地,是华夏民族最为尊崇的颜色,足见古人对彩礼寓意的重视,在他们眼中,吉祥如意的好兆头远比金钱更为重要。
  到了汉代,彩礼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除了远古时期的大雁、周朝时期的布匹,还增加了羊、粳米、白酒等三十样东西,并且金钱开始成为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高价聘礼之风兴起,皇帝带头奢侈办婚嫁之事,汉惠帝纳后,“聘黄金2万金”,《汉书·王莽传》记载:“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皇室的奢靡之举影响了社会风气,民间彩礼也逐渐丰厚起来。
  唐朝国力强盛,人民富足,彩礼也尽显奢华。除传统的金银、布帛外,马匹、奴婢、土地和房产等都可作为彩礼。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拥有土地和房产的“房产证”作为彩礼,其价值放到如今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且,唐朝对彩礼有明确规定,禁止过高索要聘礼,违者会受到惩罚,这体现了唐朝政府对彩礼风气的管控,避免因彩礼过高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宋代商业繁荣,厚嫁薄娶风气盛行,将彩礼文化推向了极致。大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嫁女儿时,彩礼中不仅有大量金银珠宝,还有一座庄园,这般“豪华套餐”级别的彩礼,令人咋舌。这一时期,彩礼以茶叶为主,《品茶录》记载,种茶叶一定会长出茶叶籽,若将茶叶移植,就不会产茶籽,因此用茶叶作为彩礼,寓意新妇能够从一而终,这也反映了宋代独特的文化与婚姻观念。
  明清时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彩礼出现更多货币化趋势,银子成为衡量彩礼的主要单位,同时,彩礼中的奢侈品也日益多样,古董、字画等文化艺术精品也被纳入其中。清朝的彩礼数额较高,普通人家娶妻彩礼几十两银子起步,根据地区和家庭条件的差异,多则上百甚至几百上千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钱大概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不过,在古代婚俗中,彩礼与嫁妆常常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经济上的平衡,如清朝的“十里红妆”,新娘娘家陪嫁的家具器皿、金银细软浩浩荡荡,既彰显了女方家庭的财力,也是对男方彩礼的一种回应。
  古代彩礼因时代、地区和家庭背景而异。皇室贵族与富商巨贾的彩礼丰厚无比,金银珠宝、良田豪宅、名马车驾皆可入礼;而普通百姓的彩礼则相对简单,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或象征性的礼物,甚至在某些特殊历史背景下,仅凭一纸婚书即可成婚,无需实质彩礼。但无论彩礼的形式与价值如何变化,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婚姻的尊重、对新人的祝福,以及家族间建立联系的美好愿望,始终未曾改变。

□贺源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