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求人一般高
人不求人一般高
俗语说:“人不求人一般平,人若求人矮三分。”是啊,人生在世,求人不容易,但谁没有陷入困境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不求人。
我小时候在乡下,常见不少求人的事,那时求人,有不少是借钱应急,也有揭不开锅求人借粮食的。邻里之间求借小东西最常见,借劳动工具,借针头线脑,借者自然大方,被借者也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关键在这一借一还中,浓浓的人情味就体现出来了。
文人求人,多半是身不由己。李白天生孤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还是得放下身段求人,但事与愿违的是,“十谒朱门九不开”,屡遭碰壁。开元二十三年,李白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以提携后进而知名,就写了封信求举荐,他在信中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可悲的是,这封椎心泣血而成的求职信,并没能打动这个以举荐人才名世的韩荆州。
如果说以前“求人”是不得已时的互通有无、互相帮衬,现在“求人”却渐渐变了味儿,陷入了“习惯性求人”的怪圈。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医院动手术之前,给主刀医生包个红包;去驾校学车,给教练递上一条香烟;在调动工作、个人谋职、升迁等情况下,打通一些关节求人……遇到什么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找熟人,托亲友,求领导……似乎不动关系,就没有安全感。见过这样一件事,在大街上,两车发生轻微刮擦,双方不是协商解决或走正当渠道,而是各自打电话“提人”,找关系摆平。
求人的好处多多,本该办的事儿有了保障,即便不该办的事,只要求对了人,也可以办成。可以说,求人者能享受到无人可求者享受不到的特权和好处。但话又说回来,求人的滋味就好受吗?人只要求人,腰就弯了,骨头就软了,说好话,赔笑脸,求爷爷,告奶奶,什么体面、尊严都没有了。还有就是,人也求了,钱也花了,罪也遭了,但事没办成,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式求人之风盛行,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卖方”努力开拓市场。比如,原本靠制度、靠法律能办的事被人故意“卖关子”“设障碍”,变着法让你主动去求。那些按原则明明不能办的事,却被“潜规则”和程序漏洞利用,成为捞好处的工具。不少“求人”的“武器”,不过是金钱、物质、美色,看似常规,但管用,在现实中已撂倒了不少人。可以说这类“求人”助长了一些歪风邪气进而产生腐败,危害极大。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大半个世纪前提出“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只有从“熟人好办事”的“熟人社会”走进依赖于契约和制度的“陌生人社会”,才能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每个人、每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事事都按规矩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人人遵章守法,谁也不求,这该是存于多少人心中的一个理想和志向啊。
□王永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