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天》,重塑权利的主动宣言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这是一个围困于家庭生活的中年女性觉醒抗争的故事,通过轻快的影像风格和喜剧外壳呈现出属于女性导演的独特叙述视角,并以尖锐深刻的故事内核获得观众的共鸣。前不久在全国上映的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曾在罗马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意大利电影大卫奖等多个国际影展中获多项大奖,同时还取得2023年意大利年度票房冠军。
  电影故事从一位名叫迪莉娅的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展开,镜头呈现了她多年来重复的贫乏日常——卧床不起的公公、喜怒无常的丈夫、吵闹调皮的儿子、毫无来由的暴力、时而出现的骚扰和常年以来的贫困,这些几乎构成了迪莉娅生活的所有元素。
  清晨,她在丈夫的耳光下惊醒,推开地下室的窗户,在皮鞋走过荡起的尘土中迎接新的一天——操持所有家务,同时打四份零工,麻木地忍受家暴,再麻木地附和丈夫,将暴力归咎于战争创伤。
  迪莉娅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过着辛酸生活的女人。可恰恰因为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于是她会细致地捡起军官不小心掉落的照片,和闺蜜坐在路边抽烟大笑,和深爱她的维修工分享美国巧克力,每一天都期盼着女儿成为最美的新娘。她习惯了窒息,也偶尔喘息着……
  女儿不止一次地问她:“你为什么不离开?”
  迪莉娅回答:“我该去哪里?”
  憧憬爱情的女儿被未婚夫粗暴地抹去口红,富贵人家的女人即使烫着精致的大波浪,也被禁止参与饭桌上男人们的话题。不论年轻还是年老,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她们都经历着相同的命运,那么——还能去哪里?
  一封信给了她答案。迪莉娅的眼神逐渐由空洞变得坚决。
  为了不让女儿经历和自己相同的命运,她炸掉了女儿未婚夫的咖啡馆,用留给女儿原本买婚纱的钱让她去上学。她穿上精心缝制的新衣服,对着镜子涂上久违的口红,提着包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奔跑。当观众以为迪莉娅要跟随维修工逃向远方时,她却与大厅中所有的女性一同用手背抹去口红,在珍藏许久的选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们紧握着选票,就像紧握着情书。”直到迪莉娅转身,直到所有的女人一同直视着追来的丈夫,我们才在这如此震撼的一幕中明白,情书拯救不了迪莉娅——但选票可以、权利可以、制度可以。于是迪莉娅选择相信,并奔赴——明天。
  迪莉娅最后决定使用投票权,从被动的等待和接受,转为主动求助,拒绝了旧情人的个体帮助,加入跟自己有着同等向往的女性群体,寻找让一切重回平等的可能。那一张薄薄的纸所代表的权利,给了她明天,给了她答案,给了她勇气。迪莉娅所奔赴的明天,不是等待救赎的被动和期许,而是重塑权利的主动宣言。
  今天,女性主义电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比如国产电影《好东西》《出走的决心》,探讨女性觉醒的内容得到越来越多的呈现和关注。但我会不禁疑问,观众是否会对女性觉醒叙事产生审美疲劳?我们是否应该警惕雷同的故事被剪裁成精致的文化标本?但当镜头扫过投票站外沉默的女人们,当电影中的场景与1946年真实罗马街道上的《选举法修正案》重叠,当我们在黑白电影中感受到时代性叙事所保留的粗粝的真实,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并放下那些担扰。
  原来在一个个看似内核相似的故事中,我们永远不会因为表面的“重复”而感到麻木无趣——因为共鸣的力量太强大了。这些故事远不止是简单的叙述,而是无数女性真实人生的映照,每一段经历都满溢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正因如此真实,故事中的灵魂才永远鲜活。
  女性长久以来积压着愤怒,她们借文艺作品表达受到的伤害,进而去探讨更多的问题。这份觉醒后的表达欲,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焰,从上个世纪的罗马街道燃烧到21世纪的电影院,与我们同频共振——就让这些承载着力量与希望的故事不断延续,让我们的爱与尊严在一次次循环中成为永恒吧。
  那张被汗水浸透的选票,在1946年罗马的晨光里刺破了长夜,此刻正穿过银幕抵达观众掌心。在所有尚未被讲述的故事里,我们的明天,仍然需要每个人真切触摸到那潮湿的愤怒。

□张扬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