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剪春色 玉兰花开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河东春来早,蒲坂花有约。

近来,我常常喜欢在小城永济的街头游走,美其名曰“漫行过巷陌,悠然见世情”。沿着小巷,欣赏一张年代久远的旧墙画,看一看这座小城的时代变迁,观瞻一幅寓意深刻的新对联,读一读这座小城的文脉渊源,拟或旁听几句邻人之间家长里短的唠嗑……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这是对身体的释放,更是对心灵的充盈,让我时时感受着生活的惬意,也感动着生命的美好。

一日,我约好友沿着富强西街向东,走过城东街道黄家堡南城门遗址,看到老堡子村大门旁一副嵌名对联:“天地人和开城中气象,德仁善美彰老堡文明”,不远处还悬挂着一副大红标语:“玉兰花开——非遗传承人尚玉兰剪纸作品展”。根据路标,我们拐进朝南的小巷。

这条一眼就能望到边的丁字巷,十多座小院错落有致,两两相对。尤其是第二家小院,外墙用深灰色涂料粉刷,上面配着两个精致的圆形窗棂,古铜色的琉璃瓦当覆盖墙顶。门楣上写着“悠然”二字,右边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几块字匾,分别是“永济市文联‘艺术服务人民’示范点”“永济市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永济市美协水彩艺委会”等。左边悬挂的木板上写着“马远画廊”,这应该就是小院的名字,剪纸展览就在这里举行。

站在小院门前,我不由地想起南宋画家马远。他出身绘画世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马远善于小中见大,作画常常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故称“马一角”。马远虽然一生久居江南,但作为永济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这正是小院主人的匠心独运。

推门而入,院内中间是一方小池塘,玲珑小桥横跨其上,几块太湖石点缀其间,院子四周绿植为主,空隙处间杂有菊花、金银花,还有一对引颈汲水的白鹅,一大一小,栩栩如生,整个小院俨然一幅江南风景图。小院的客厅前,放置着配有尚玉兰老人大幅照片的简介,看着照片上精神矍铄的老人,原来是我十多年前就熟知并敬佩的那位老妈妈,没想到她持剪不辍,在九十岁高龄之际,依然孜孜不倦地传承着永济的剪纸文化。

剪纸被誉为“抽象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永济有许多酷爱剪纸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用各式各样寄蕴美好、生动传神的剪纸作品,进行着美化生活的艺术创造,既保留着日常的朴素,又反映着幸福的憧憬。

十多年前,我在尚妈妈儿子编辑的一本书册中,看到《我的父亲母亲》一文,得知她一生务农,曾担任村、队干部,品性宽厚,心灵手巧,唱蒲剧、裁衣服、蒸花馍,都是她的拿手绝活,剪纸更是不在话下,看到任何样品,尚妈妈仅用铅笔简单勾描一下,就能用一把剪刀活灵活现地将它们展示出来。

走进展厅,百余幅精美的作品有序陈列。有寓意美好的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多子多福、十二生肖等传统剪纸,还有融合永济特色的民俗活动、牛肉饺子、扯面等元素的现代剪纸,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其中一幅名为“蒲剧”的剪纸,画面上有三个人物,虽没有具体的戏曲名称,但一看便知,是脍炙人口的《西厢记》剧情。只见左边的张生眉清目秀,头戴幞巾,衣袂飘飘,腰间的绶带随风摇曳。右侧的莺莺体态娇羞,纤纤素手持一柄花伞,娉婷袅娜,环佩叮当。站在中间的红娘左手执扇,右手拿帕,小巧灵动的璎珞挂于脖颈,她双膝交错,半蹲向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欢快喜乐的情景跃然纸上。整幅图案疏密有致,细节传神,人物双目炯炯,扇骨清晰可见,观之有响遏行云之音,吴带当风之美。

当走到第五个单元“华夏之花”时,朴拙大气的风格震撼了我。一幅幅红黑套色的剪纸,陶钵、盆、罐、篮、碗等生活器具有序排列,远古先民曾使用的器物呈现在眼前。看着这些亲切又古雅的造型,我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明的源头,这一张张“文物”剪纸带我回到了舜陶河滨、建都蒲坂的上古年代。流连在历史的黄河岸畔,我明白了,这间小小的展厅,带我看到了家乡的一整条文化之河。从虞舜之德到马远之画,从蒲剧之音到剪纸之艺,它们以一种涵容交会的风格统一在尚妈妈的作品中。

玉兰又名应春花、望春花,是最早迎接春天的花朵。尚妈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用一双巧手,描出生活的喜乐;持一把小剪,剪出一路花开。

张彩霞

(责编:王丹、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