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仁教授晚清史代表作《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节选——

由维新走向政变的最后挣扎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 林文仁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法战争爆发后,“甲申易枢”事件随即成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点,代替恭亲王班子的醇亲王人马,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为首的“帝党”实现了怎样的政治共生?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重审晚清历史最后关头,最高权力统治者的残酷博弈。
  用“维新”二字作为光绪二十四年的历史标签,无疑是最恰当的。尽管这一年亦有租让权争夺战的风起云涌,但外交挫折的深化在整体历史观照中,却似更为维新提供了时代合理性。也正是自本年起,维新派真正取得在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的位子,并成为未来二十年间游走于政治史主流与非主流间的关键力量。当然,对于习惯将维新派化约为“康有为”三个字的人,其历史印象诚然亦以这一年中所发生的一切最见深刻。
  而经诡谲却常被人忽视的一场派系内部权力调整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工部主事康有为以标志着康系抬头的帝党新导师之姿,于颐和园仁寿殿奉召独对。同日召见的刑部主事张元济亦属清班出身,血统纯正,与康氏同批目见青光,亦比康门健将梁启超等屡试不第之孝廉中人更能营造气势。徐致靖当日推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时,特以“其才略足以肩艰巨”与“使之肩任艰大”等较余人更高一层之字眼加诸彼二人,而以“以备顾问”“筹划新政”相期许,多少或亦有此一想法。
  现今有关当日德宗与康有为独对之记载,最详尽者莫如康氏自编年谱。撇开笔者对康氏记录中自陈有如“隆中对”羽扇纶巾、君臣促膝之从容样态持保留意见,就内容而言应属可信,亦符合此下帝党之施为。康氏于独对中力反前此言变者,只略变一端,而未筹及全体之弊,名之为“变事”;同时主张统筹全局而全变之,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方名“变法”。在此前提下,康氏提出开“制度局”,废八股而广设各式学校,并及译书、游学、派游历等事。尤其全力鼓舞德宗乾纲独断,多多擢用小臣,且主张搁下军机、总署,用京卿、御史等少壮官僚,分任内外诸差,则已无事不办;至于旧臣则且姑听之,但以德宗之权力意志加以镇服。
  由康氏所构画之变法方向,其实不难看出其意图改变进而掌握权力结构之基本思路。作为变法之“参谋本部”的制度局,其承担统筹全局、改造制度法律重责之外,实等于创造一取代原有枢、译二署乃至内阁之新权力核心,透过其改定法律制度目标之实现,一一架空原有决策机制,达到权力重新分配之根本目的。当然,如此施为而不引致原有高层官僚之反弹势不可能,所以其配套措施一方面透过擢用中、下层官僚,创造彼等以支持新政而向上流动的机会,试图有效阻断高层官僚自下寻求串连奥援之可能盘算;另一方面,则釜底抽薪,即废八股取士之旧法,打击长期借此路径凝聚官僚体系伦理、垄断意识形态定义权以建构其合法地位的“旧人”们所坐拥之权力网络。同时借由京师大学堂以降之学校系统,将资源有效接收,以达变盘之宗旨。
  尽管笔者认为康氏自编年谱中召对内容的记录问题不大,但康氏对德宗再现之方式,却可斟酌。或许德宗面对康氏大谈变法诸举时,确曾发“奈掣肘何”之叹,但这是否即如康氏及其门徒所认知或强调的“变法之难”在“上扼于西后”,值得商榷。事实上,当枢臣刚毅请以废八股之重大决策调整征询太后旨意,而德宗亦于五月初四日(6月22日)往颐和园请示后,上谕旋于五月初五日(6月23日)颁下,且未有“钦奉懿旨”之字样,似乎可说明慈禧当时不拟干涉之态度。其实,德宗在召对康有为时,即令真曾语意模糊地对康氏说出类似“奈掣肘何”之话语,其重点恐不在慈禧于变法有所扞格,而是对自身权力完整性的疑虑与无奈,这点康氏应该不会全无概念。但在康氏笔下,显然更倾向从一开始即将慈禧划为意识形态壁垒分明的另一方,这在论述或自我辩护上或许更为便给,却未必尽符其实。就此点而论,王照“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的说法有其道理。但王氏以戊戌帝后之决裂“纯为家务之争”,因此力主奉太后以变法,“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的说法又未免将派系之争看得太简单,而且其看待德宗的方式也委实过于纯情了。
  笔者言此,非无因由,盖几于德宗召见康有为之此际,另一拨派系倾轧已然展开。先有荣禄于康氏入对时,借面圣谢恩之机会痛陈康氏“辩言乱政”;旋于康氏独对罢,军机入见之时,为安插康氏新职又有一番角力。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