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

张释之:愿为规则押上前途的人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公元前180年的长安城,未央宫的红墙内,身着“骑郎”制服的青年张释之正默默在宫门外站岗。
  张释之从来没想到过,这一站竟是十年。这期间,同事们或攀附权贵,或浑噩度日,唯有他,虽然因“商贾贱业”的身份饱受冷眼,但依然每日研读律法,心无旁骛。
  “十年骑郎,不过一守门犬耳。”一番自嘲后,张释之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回家搞学问。就在等着批复的日子里,张释之偶遇中郎将袁盎。两人简单交谈后,袁盎觉得张释之很有才华和见识,就劝他先别走,然后立即向汉文帝推荐:“此人若去,朝廷失一栋梁!”于是文帝召见了张释之,面对文帝“勿谈虚言,但说实务”的刁难,张释之抛却华丽辞藻,以秦末苛政、汉初宽仁为对比,针砭时弊,句句说到文帝的心坎里。
  文帝听得双目放光,当场擢升张释之为“谒者仆射”(负责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从门卫一跃成为贴身侍从,离皇帝近了,张释之的锋芒很快得以展露。有一天,他跟随文帝登临“上林苑”观虎。文帝就虎圈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治安巡警)环顾左右,一个都答不上来。
  这时候,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凑上来,替上林尉回答了这些问题。只见他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答得非常周全。文帝一听很高兴,认为做官就应该这样,于是下诏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顶替上林尉。
  但张释之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那就会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若是大家都去练口才,那谁还会认真工作呢?文帝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别以为张释之只是敢动动嘴,对于不合理的事,他还敢于付诸行动。某天清晨,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乘车疾驰入宫,行至司马门却未按律下车。张释之疾步追上,横戟拦车:“宫门不下,是为不敬!”
  太子大怒,呵斥道:“竖子安敢拦储君?”面对太子的傲慢无礼,张释之面不改色,随即转身入殿弹劾太子。
  文帝听闻,直冒冷汗,赶紧脱了帽子向太后请罪:“怪臣教子无方!”
  虽然最终太后没有追究此事,但张释之的刚直却震动朝野,于是被升为中大夫。别看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一小事却成为汉代法治的里程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天下由是奇释之。”张释之用行动诠释:法律之威,不避尊卑。
  由于张释之确实能力出众,没过多久就升任中郎将。有一天,张释之跟随文帝到霸陵出游。汉文帝登高望远,向北眺望,指着山上的石头对大家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却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
  文帝听后,坦然笑之,称赞张释之极有见解,回来后就任命他做了廷尉(审判机构长官)。张释之不仅严守法纪,秉公断案,依罪量刑,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张释之更是刚正不阿,置生死于不顾,多次与汉文帝发生冲突。
  有一天,张释之随文帝出行,车驾行至中渭桥,一农夫突从桥下窜出,惊了御马。农夫战战兢兢解释:“我在桥下躲了很久了,以为车驾已过,方敢现身,没想到……”
  文帝很生气,就把这个农夫交给张释之处置。张释之审毕,依律判其罚金四两。文帝更加生气:“此人险些伤朕,你就罚他四两银子?”
  张释之从容叩首,质问道:“法者,天子与天下共守。若因惊驾重判,法律失信,那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文帝沉吟良久,感叹道:“你说得很对啊!”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这段对话被班固录入《汉书》,成为古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经典注脚。要知道,这一理念早于西方“法律至上”思想一千多年。
  张释之的传奇,不仅在于他挑战皇权的勇气,更在于他对法律本质的深刻认知。有一年,高祖(刘邦)庙里的玉环被人偷了,文帝震怒,交由张释之负责,叮嘱他一定要将盗贼诛灭九族。然而张释之据《盗宗庙服御物律》判其斩首,并无牵连家人。文帝很生气,拍案吼道:“此贼辱我先祖,你竟不从重处罚?”
  张释之摘冠叩地,反问:“今日盗环灭族,若他日有人掘长陵(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刑?”此言如惊雷,文帝竟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认输:“既然你依法办案,那就这样吧!”
  张释之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所以这件事被后世誉为“法理胜皇权”的典范。明代学者王夫之评:“释之持法如山,虽天子不能摇。”
  张释之公平公正、刚正不阿、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为目的,敢于给统治者进谏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文景之治的实现,也有着重要贡献。两千年来,张释之的名字始终与“法不容情”相连,成为“守法护民”的精神图腾。他执法如山的胆略和为官执政的才智,以及聪明睿智,既被美誉为理想典范,又成为庶民拥戴、官吏并尊的偶像。北宋包拯视其为楷模,明清州县衙署常悬“张廷尉遗风”匾额。
  历史从不缺聪明的人,但缺“勇敢的人”——那些愿为规则押上前途的“勇敢的人”。因为他们正是文明进步的脊梁。倘若你在生活中遇到不公不法之事,能否如张释之那般勇敢地坚守原则呢?

□马庆民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