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扉上的千年守护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厚土壤中,门神年画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对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鬼神充满敬畏,为保家宅平安,在门上绘制或张贴神荼、郁垒等神像,用以驱邪镇鬼,成为年画的雏形。随着历史发展,门神形象逐渐丰富多样。到汉代,神荼、郁垒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随着道教的兴起,道教神祇也融入门神体系。到了唐代,出现了两位新的“皇家”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患病,夜闻鬼祟呼号,秦琼与尉迟恭自请戎装守门,夜果无事。太宗于是命画工绘二人像悬于宫门,此后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传开,秦琼和尉迟恭成为百姓心目中驱邪保平安的重要门神形象。
  宋以后,门神题材更加多元,除武将门神外,又出现文官门神、祈福门神等。文官门神通常形象儒雅,手持笏板,寓意加官晋爵、仕途顺遂;祈福门神则多绘有童子、财神等形象,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等主题。这一时期,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门神的传播,木版年画的兴起让门神走进千家万户,不同地区也因文化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神形象。
  从信仰角度看,对门神的崇拜体现了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生活不确定性时寻求庇佑的心理需求。在传统观念里,家宅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守护家宅安全至关重要,门神成为守护家园的精神屏障,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从社会层面讲,门神崇拜具有强化家庭观念和传承文化的作用。每逢春节张贴门神,是家庭团聚、共同祈福的重要仪式,这种仪式增强了家庭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传承着家族的文化记忆。同时,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门神的绘画、雕刻等工艺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它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门神崇拜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依然具有独特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纽带。在全球化背景下,门神文化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如今,为保护和传承门神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诸多措施。一方面,加强对传统门神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研究与保护,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门神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近期,运城,一场“门上春秋”民间年画展就迎来了众多观展者。此次展览中,门神的形象已不仅仅是大家固定思维里的秦叔宝、尉迟敬德,还能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文学作品中的诸多著名人物,这些年画人物混搭有型、毫不牵强,令人耳目一新。
  在中国民间年画中,三国、水浒人物常被选为门神形象,这一现象既是历史人物神格化的体现,也是民间信仰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结果。
  三国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姜维等大将,因其历史功绩与人格魅力被神化。关羽的“忠义”形象尤为突出,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武圣”,死后更被道教奉为“关圣帝君”,成为护佑一方的神祇。民间将其绘于门扉,既取其“神威”震慑邪祟,也借其“忠义”象征家庭伦理的坚守。张飞的威猛、赵云的智勇同样契合门神驱凶避灾的职能需求。
  《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武松等好汉,代表了底层民众对反抗压迫、伸张正义的向往。他们的故事充满“替天行道”的侠义色彩,被赋予“镇宅护民”的象征意义。例如,林冲的隐忍与爆发,武松的打虎传奇,在年画中常被描绘为手持兵器的赳赳武夫,既符合门神的威慑力,也暗含对强权的反抗隐喻。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得益于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的推动。例如,河南朱仙镇年画中常见关羽单刀赴会、张飞怒目横矛的形象,这些题材不仅源于《三国演义》,更融入了地方艺人对英雄的想象与再创作。某些地区甚至将关羽与本土神灵结合,形成独特的门神信仰体系。而在水浒故事的发生地——山东梁山泊周边,年画中常出现李逵、吴用等人物,其形象与当地节庆习俗紧密关联。例如,在春节张贴“李逵坐衙”年画,既保留了驱邪功能,又通过幽默的构图传递对公正的期盼。这种地域化的选择,使水浒人物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载体。同时,这些武人的造型也更具戏剧张力,其服饰、兵器、动作设计为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成为年画中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这些形象既满足了民众对英雄的想象,也增强了年画的装饰性与艺术感染力。
  三国与水浒人物成为年画门神,本质上是民间对历史英雄的创造性重构。他们既延续了门神驱邪纳福的传统功能,又注入了忠义、侠义、智慧等精神内核,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文化纽带。同理,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包拯、郑成功等成为门神的原型素材,都是历史英雄人物被民间信仰神格化的典型案例。这些被人熟知且铭记的形象既承载了百姓对忠勇精神的推崇,也反映了地方文化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诠释。这种将家国情怀与民间信仰结合的现象,使历史人物成为兼具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的民俗象征。在当代,这些形象仍以年画、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活跃于大众视野,彰显着中国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回望门神年画的发展与变迁,其中门神的形象、表现的形式虽不断拓展,但其中蕴含的美好祈愿始终不变。透过多姿多彩的门神年画,我们得以领略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于家睿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