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 乡村生活的精神家园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台上,演员的妆容不时被尘土击打,戏服被刮得翻飞,却依然从容演绎着杨家将的忠勇;台下,观众裹紧衣服,任凭风沙扑面,头发吹乱,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
  在运城市闻喜县南支村的传统古庙会上,蒲剧《穆桂英挂帅》的鼓乐声穿透朔风,在乡村的天地间回荡。这一幕,正是中国乡村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戏曲,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乡村大地上绽放异彩,守望着一代代中国百姓的精神家园。

百姓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戏台从来不仅仅是一个表演场所,它是乡村生活的精神图腾,是连接天地人神的别样空间。每逢庙会集日,戏台便成为整个村落的中心,方圆数十里的乡民扶老携幼,汇聚于此。台上,生旦净末丑演绎着忠孝节义;台下,男女老少品味着人生百态。
  戏台的搭建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台柱上的对联,檐角的雕花,无不体现着乡贤野老、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三晋大地不少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斑驳的砖石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无数精彩演出的盛况。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绛县董封戏台,虽是明朝重建,但保留了元代建筑形制,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在使用。戏台不仅是唱念做打的场所,更是乡村记忆、乡愁积累的载体,记录着村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曲与乡村生活的交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农闲时节,村民们自发筹款邀请本地或他乡的剧团演出;婚丧嫁娶,必请或大或小的戏班乐队助兴;丰收庆典,更要办歌舞唱大戏庆贺一番。戏曲,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娱乐方式,也是教化工具,更是精神寄托。

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

  新春伊始,蒲剧新秀杜丽娜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地方戏曲的魅力。这一高光时刻的背后,是无数戏曲艺术工作者默默地坚守。在乡下,这种坚守尤为珍贵。老艺术家们口传心授,将精湛的技艺代代相传;年轻演员们刻苦训练,为传统文艺注入新的活力。
  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表演技艺的延续上,更体现在文化精神的传递中。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演员对主旋律、正能量的致敬。《穆桂英挂帅》中的家国情怀,《白沟河》中的忠义精神,《梵王宫》中的爱情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念。
  当代戏曲创新,既要保持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乡村庙会上,人们看到了这种创新的尝试:舞台背景更加逼真,表演形式更加多样,甚至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但无论如何创新,戏曲的本质——用艺术诠释生活,用表演体现价值——万变不离其宗。

戏曲与乡村的精神纽带

  戏曲是乡村共同体的文化纽带。在看戏过程中,村民们不仅获得了艺术享受,更强化了群体认同。演员的一个眼神,观众的一声喝彩,都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集体性的文化体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精神基础。
  戏曲中的道德教化功能,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忠孝节义的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在娱乐中教化,在观赏中感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见效果、更有力量。
  戏曲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每一个经典剧目,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个传统唱段,都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戏曲,让老百姓记住了祖先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的精神,延续了文化的血脉。

薪火相传的坚守与创新

  当代戏曲界,许多艺术家正在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昆曲艺术家张继青,古稀之年仍坚持教学,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大胆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吸引年轻观众;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首倡大学蒲剧本科专业,亲自带徒,培养新秀。艺术家们的努力,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
  在乡村,许多地方剧团也在积极探索传承之路。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深入基层,将经典剧目送到田间地头;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新演出形式,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舞台。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更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戏曲教育也在蓬勃发展。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前述景雪变办本科蒲剧班的做法,在许多地方、不同剧种中并不鲜见,这种建立专门培养对象和传承基地的举措,为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文旅融合的新机遇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戏曲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不少地方将戏曲表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江苏“看百戏游江苏”系列活动,将戏曲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山西“晋商文化节”,将晋剧表演与古城游览相结合;安徽“黄梅戏艺术节”,将戏曲演出与徽州文化体验相渗透。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扩大了戏曲的影响力,更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戏曲主题公园、戏曲博物馆等新型文化空间的出现,为戏曲艺术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平台。这些场所不仅展示了戏曲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通过互动体验让观众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戏曲传播开辟了广阔前景。许多戏曲院团开设了线上演出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这种创新不仅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更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戏曲依然是乡村文化之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戏曲与乡村的血脉联系不会中断。让我们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使戏曲长久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当代文化,确保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永葆生机,继续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牛智贤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