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土地一样奉献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甲辰年四月的一天下午,我来到延安大学杨家岭校区。进大门,在首任校长吴玉章塑像左后二百米的一幢楼上钉着个小木牌,上面有“文汇山”“路遥墓”几个字和指示箭头。
  我顺着一条两米宽的路开始爬山,快到山顶的时候,就看到了路遥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中国作协、陕西作协和延安大学合立在墓地中央的路遥半身塑像,塑像两三米远的正前方系墓碑。路遥的墓碑由两块各一平方米多的黑色正方形花岗岩重叠平铺在地,下面一块比上面那一块大出十厘米,上面一块表面横刻着“路遥之墓”四个金色的大字。距塑像背面两三米之遥,是路遥圆形的墓茔,一米七高,底周长二十米,用延安出产的小石条覆盖着。雨水、阳光和风沙,使墓茔的外表呈现出了岁月的沧桑。
  路遥墓茔后面一两米远,有一堵约十多米长、三米多高,一圈用小石条砌成、中间用水平抹平的长方形墙,左上角镶嵌着一头黑色的孺子牛(或称拓荒牛)浮雕,中部粘着两行用黄褐色的不锈钢刻成的一个个斗大的仿宋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落款是路遥平时签字的手写体。
  墓碑、塑像、墓茔,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7岁时因家庭困难,他被过继给大伯,从此,跟随大伯居住在毗邻的延川县郭家沟村。
  路遥于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开始文艺创作。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陕西文艺》任编辑。
  为了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勇于挑战自我。
  自从踏进文学之门,路遥便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并不断有作品发表。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刊发于《收获》第3期。这部小说从萌生写作念头到最终完成历时近三年,它深入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期间青年人的命运选择。《人生》一刊出,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围绕“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旷日持久的讨论就此展开。
  两年后即1984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观影热潮,在那个每张电影票仅售价一角五分钱的时代,《人生》的全国票房达到了一个亿,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票房冠军。
  路遥并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他也因自己长期牛马般的劳动换来了“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相对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且有更大抱负的路遥而言,绝不可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鲜花和掌声。重新投入沉重的写作,或许能让他感到生活的充实;更何况,这个时期已经有人认为《人生》是路遥写作“无法逾越的高度”。路遥当然不认可这一说法,而回应这种说法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创作出具有个人写作突破性的重要作品。
  创作一部规模很大的书的想法就此萌发。这一部尚处于想象中的作品,即便不是他“此生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这便是后来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为了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特别能吃苦。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开始了艰苦且漫长的写作准备,他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重要长篇小说,国内以《红楼梦》和《创业史》为重点,这也是他第3次阅读《红楼梦》、第7次阅读《创业史》;此外,他还广泛涉猎了各类“杂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以及农、商、工、科技等专门著作。而为了解作品所涉及的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各类重要事件,他又集中阅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的全部合订本;另外,他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集贸市场,了解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内一年四季的作物等生活细部……
  在作好准备的基础上,路遥开始了长达3年辗转于陈家山煤矿、从省作协临时借来的小房间、新落成的榆林宾馆、甘泉县招待所等地的艰苦而漫长的写作。为了写出《平凡的世界》,他几乎牺牲了全部的个人生活,他与整个文坛彻底隔绝,无法与父母妻女共享天伦之乐,甚至不能在养父病危和离世之时略尽孝道。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终于完成,路遥为此书的写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英年早逝显然与此密切相关。
  为了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正确对待挫折。
  在20世纪80年代,求“新”、求“变”成为文学观念的潮流,“现实主义过时论”一度甚嚣尘上。
  从萌发《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念头到该书第一部写作完成的近四年间,路遥无暇顾及文坛风潮的变化,然而要考虑作品发表、出版的刊物、出版社时,路遥几乎是猝不及防地面临着来自“日新月异”的文学潮流的巨大打击。
  先是《当代》的婉拒,再是作家出版社的退稿,无疑都对路遥的打击甚大,他们均认为该作“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的‘恋土’派”。
  令路遥始料不及的是,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小说评论》杂志邀请当时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大家的发言使路遥及该作第一部遭遇了更为猛烈的批评。路遥的好友白描说:“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当然,也有一些肯定路遥作品的评论家,无奈这些声音一时间并不能转变文学潮流巨大的裹挟力量。
  对如上情况产生的原因,数年后路遥有这样的解释:“除文学形势的转变以外,第一部的故事还没有充分展开,遑论巨大高潮的出现。评论界的意见,在预料之中。”
  路遥还明确表示:“鉴于文学界的状况,你只能用作品来‘反潮流’。”“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仍然会有蓬勃的生命力。”“考察一种文学现象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仍然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它有理由继续存在。”
  基于上述思想认识,路遥不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评论里,他有自己的主见,依然我行我素,坚持不懈地写作,终于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
  由于路遥能够超越自我、奋发图强,自1986年到1989年,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相继出版,截至2019年10月,各种版本的《平凡的世界》发行量高达1700万册,那些铺天盖地的盗版书,更是无法计数;1988年3月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播出3次,听众累计超过3亿人;《平凡的世界》连环画、话剧、电视连续剧踊跃登场;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位居榜首。此后30年间,该作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一直位居各大阅读调查榜前列;2019年,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一切都说明,路遥及其著作的社会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曾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蜚声华人圈的旅美华人作家周励女士,从纽约不远万里来到延安,为的就是给路遥墓献一束花,表达长久以来的深深敬意。
  因为喜欢路遥,南方几所大学16位本科生在网上相约,他们从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拍摄地出发,每天步行20公里,晚上找地方借宿,再花一个小时讨论《平凡的世界》。十多天后赶到延安拜谒路遥墓。
  路遥去世后,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潘石屹突然跑去延安看路遥的墓地。简陋的墓地,让潘石屹含泪沉默了许久,临走前,他给延安大学的校长留下10万元钱和一句话:帮我修缮路遥的墓吧,他那么伟大,不该如此。
  1992年11月17日,路遥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活过、爱过也写过的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奋进精神和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劳动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同样,他的《平凡的世界》似一座灯塔,不断照亮青年人前进的路。
  写到这里,我想用著名作家陈忠实、史铁生评价路遥的话作为结尾。
  陈忠实说:“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能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如此辉煌如此有声有色的生命的高质量,路遥是无愧于他的整个人生的,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
  史铁生说:“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得比42年要长久得多!”

张民锁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