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护法诸天 俯会众心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护法诸天 俯会众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秋分后,熙攘于高平铁佛寺内外。斗室宇宙,漫天神佛。匆匆而过,抱憾而别。幸觅有缘,详解二十四诸天之大智慧,不禁畅然。
诸天者,护法天神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司职惩恶扬善的诸位尊天的简称,后被纳入佛教神祇。本土化、世俗化,不断演进,令诸天之造型与数量,在不同朝代、不同寺庙,都不尽相同……二十天、二十四天、二十八天者皆存。
作为卌年无人问、一朝天下知的乡村小庙,2米多高的二十四诸天明代彩塑,从那个遥远的年代起,就密集地、依次排列于正殿东西两侧近1米高的砖台之上;于殿内70余平方米之中,以一种心灵的震撼、视觉的冲击,俯视着每一次的拜谒、每一次的仰望、每一次的端详……漫天神佛于一室,如此夸张、如此张扬,让24种神情、动势、轮廓,都以一种张力发散而出,将视觉中心一下子集中到高坐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佛身上。这种有限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正是古代能工巧匠对艺术、对技艺的某种精心布局与展示。
叹为观止。
文官肃穆、女像恭敬,将军表情夸张、金刚肢体张扬……一动一静,间隔排列,张弛有度,颇具韵律。入殿,东西两尊武将。讲解员介绍,东侧为二郎神昭惠真君、西侧为关公崇宁真君。显然,儒释道融合于民间信仰,“战力”与“忠义”化身“美德”,吸收、演化……古代工匠们在本土与世俗的创作空间里,更加挥洒自如。
但看:东方持国天王头戴化佛华冠,环形耳珰,双目圆鼓,龇牙咧嘴,粗眉短须,呈忿怒相;身穿甲胄,脚蹬战靴,双目凝视前方,全身蓄势待发,充满活力。关公头顶奢华精美发冠,面容肃穆生威,身着铠甲,脚蹬战靴,双脚分开站立,身躯微倾向前;左手置于胸前,手指自然柔顺,袖袂迎风飘扬,充满动感。
何以如此绚丽?
据说,是“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手法,让此处二十四诸天呈现出一种细节层次的丰富感、肢体语言的张扬感、面部表情的夸张感……有别于一般彩塑的木架为骨、泥草为胎,铁佛寺造像大量运用铁丝、铁线为骨架,去包裹泥巴进行塑造。铁丝相对木签、竹签,可以尽情地柔、弯、曲、叠、加、折……造型立刻变得丰富起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平地区煤铁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冶铁中心。至明代,冶铁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抽拉成型的铁丝、铁线,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制造。此时,铁佛寺造像用到铁丝、铁线,也就顺理成章。
回过头再看密迹金刚。狰狞怒目,大嘴阔张,呼啸呐喊;环形耳珰饰连珠,上身袒露,腰系战裙,赤脚站立;上身微旋,头向左扭,右臂斜上举,左臂横于前,肌肉起伏,开合之间,似乎要真的扭动起来……
当然,这种下一秒抬腿就走的既视感,还来源于前文提到的昭惠真君。只见他右臂提于腹,左臂弯摆身后,右脚于前,体倾似跨步;战袍宽大,侧提系于腰间,衣纹呈现弧线,从右腰间向左围绕左腿均匀散开,战袍就好像顺势向左后方摆动一般;更为绝妙的是,叠在右臂的衣纹向上隆起,右臂的袍袖由袖口处向上堆叠,一种提刀上前的冲动,定格在这一刹那。
动与静,形与势,完美。
目之所及,力有不逮。平静、安详、柔和、灵动,恐怖、狰狞、愤怒、犀利……二十四诸天,就这样匆匆一瞥,逝若惊鸿。
万法缘生!蓦然回首,铁佛寺,注定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朱慧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