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奋斗者群像的精神赞歌

——评舞剧《挂壁天堑》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舞剧《挂壁天堑》剧照


  初创于2020年初的《挂壁天堑》是晋城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原创舞剧。2021年11月,其高潮片段——舞蹈《路》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节目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2022年7月,参加第三届山西艺术节现实题材优秀剧目线上展播。
  2024年9月18日,参加山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第四届山西艺术节、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演出当日,现场气氛热烈,观众被其恢宏的场面和传达的昂扬精神而频频振奋、感动。《挂壁天堑》在取材、叙事、舞美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而表达的主题更能够超越取材的地域性,体现出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暗合该剧创作团队的发展精神内核。

取材巧妙
立足本土故事

  要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者在寻找题材时,将眼光投向自己身边最熟悉的地方。晋城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年轻团队将自己的创作热情倾注到了锡崖沟。
  锡崖沟位于晋东南段太行山险峻的王莽岭之深谷,村庄平均海拔800米。锡崖沟四面环山,地处腹地,峭壁林立。险峻的地势,让锡崖沟人长期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重病得不到救治,内产药材无法外销,姑娘不愿意嫁到沟里来。生存环境的险恶越发激起锡崖沟人走出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决心。20世纪60年代,锡崖沟村民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简陋的工具,历时30年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7.5公里的“之”字形的挂壁天路。1991年挂壁公路通车。锡崖沟凿路事迹蕴含的排除万难、不畏艰险、愚公移山精神也被传扬。1994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了锡崖沟村民艰苦奋斗30年凿路的事迹。同年这段历史被拍成电视剧。20多年之后,舞剧《挂壁天堑》再次取材这段历史,讲述这段励志故事,这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主旨。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载体”,由此可见,舞剧既要求有“舞”的元素,又含有“剧”的特征。剧作立足锡崖沟人的生活,围绕筑路展开,这就有很多集体性的活动场面,如开山凿路、家务劳作、开会聊天等,这为群舞队形的排列与变换提供了现实依据,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与集体的精神风貌。编导据此创作出锤子舞、电钻舞等,将村民们的劳作、斗争和希望以特有的舞蹈语言呈现于舞台,展现了村民强烈的“筑路”愿望,同时呈现了他们的集体生活样貌,也给舞台带来了强烈的展示性,可以说选材具备“可舞性”特质。
  同时,这部“筑路”史,历经30年,其间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剧作将其以一定的因果关系进行编织,可以构成“剧”。而“剧”的核心需要有血有肉的人来充实。该剧除了塑造老书记、宋氏兄弟等具有符号化的勇于奉献的村民以外,还通过宋志远与菊香之间的美好爱情来丰满志远与菊香的人物形象。如此,该剧情节的因果吸引着观众对剧情以及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达到了“讲故事”的创作目的。

叙事精妙
情节结构环环紧扣

  要将时间跨度长达30年之久的“筑路”史浓缩于2小时的舞台之上,是十分不容易的,于舞剧而言,更是如此,不仅要“舞”,而且必须有抓人的戏剧情节。《挂壁天堑》的编创紧紧抓住主要叙事线索,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锡崖沟人的筑路历程;同时编创人员也精选了筑路过程中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和人物,将其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嵌入主线叙事中,以此来丰富人物性格和情节内容,增强剧作的可看性。
  首先,自然环境与村民生活构成剧作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冲突贯穿全剧,成为叙事主线,同时成为典型事件展开的前提。序幕开篇,直接呈现老书记在带领村民筑路时,遭遇塌方,救人被砸。这一情节的设置一方面在于用人物的遭遇交代环境的险恶,另一方面,意在抛出另一个矛盾点——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村民们会如何选择。而这个矛盾点也是故事展开的逻辑起点,于是就有了第一幕的开启,村委开会,讨论是否继续修路。讨论的结果,当然是坚定信念,排除万难,誓死修路。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推动了之后情节的展开:宋氏兄弟誓死继承父志,老支书进洞排查哑炮不幸牺牲,宋志明为转移炸药不幸遇难,宋志远为学习修路技术参军入伍,宋志远退伍返乡再扛筑路大旗等等。这些事件因“筑路”而串在一起,不仅展现了锡崖沟村民艰难的筑路历程、锡崖沟人坚定的筑路意志,而且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也赋予剧作以环环紧扣的情节结构,体现出剧作鲜明的“戏剧性”。
  其次,该剧除了“筑路”这条主线外,还将宋志远与菊香的爱情线索嵌入主线中,丰富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从第一幕菊香上山送鞋,与志远约会开始,经过第二幕菊香、志远私订终身,第三幕志远入伍,菊香反抗逼婚,无奈逃走,最后,志远、菊香重逢在锡崖沟修通的挂壁公路上,他们的情感线贯穿全剧,紧紧依附于“筑路”线索展开,为表现主题而服务。爱情线的设置,赋予艰难枯燥的筑路活动以一丝温馨,使得志远和菊香的人物形象在勇于奉献的筑路者群像中格外突出,剧作达到了将宏大主题与细腻情感相结合、将集体愿景与个体幸福相结合的主题书写。
  最后,从结构上,两条线索形成了缓急有度的艺术叙事。“筑路”场面,男人们手举大锤,伴随着沉重高亢的乐曲,吭哧吭哧地“砸”向峭壁,这一舞蹈场面,沉重而充满力量。接着,曲调舒缓,基调温馨的音乐响起,菊香和志远跳着双人舞,表达情感。类似于这样的节奏安排还有,筑路场面和母亲的回忆相间、男人们的筑路群舞和妇女们纳鞋底儿、簸箕群舞相间等等,舒缓有度的节奏安排,让观众紧张纠结的情绪能够在舒缓温馨的氛围中得到缓释,同时也赋予剧作鲜明的艺术性。

主题深妙
奋斗者精神跨越时空

  该剧的主要事件为筑路,直接表现了锡崖沟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奋斗精神;于历史来讲,是讴歌了新中国农村建设中,打开封闭落后的世界追求现代化的奋斗者群像;于当下来看,是激励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而克服万难、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于更广阔的视野来讲,这是人类为追求幸福生活、美好事物的一种普世精神,这种普世精神是跨越时空、超越界限,只要人类存在,就会为追求美好事物而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这部描画“筑路者群像”的舞剧,其主题是广阔而深远的。
  对于《挂壁天堑》来讲,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好在《挂壁天堑》的创作团队利用演出的机会,邀请专家评鉴,还在不断地打磨。相信未来,这部真诚之作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为走出山西、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部经典力作。

张艳琴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