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物】胡人吃饼骑驼俑 丝绸之路上的“带货王”
【话说文物】胡人吃饼骑驼俑 丝绸之路上的“带货王”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主讲人:刘琳
在汉代《理惑论》中,有一句诙谐的民谚:“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这句民谚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将中原人初见骆驼时的惊奇与幽默描绘得淋漓尽致。想象一下,当憨态可掬、身形庞大的骆驼首次踏入中原大地,围观的人们惊讶地喊道:“哎呀,这马背怎么肿成了这样?”这份“少见多怪”,正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生动写照,也是丝绸之路带来的无限惊喜。
骆驼,这位沙漠中的精灵,不仅肩负着丝绸之路上的运输重任,更是一座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神奇桥梁。在北朝至唐代的壁画、雕塑、陶俑中,骆驼的身影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而在山西平城(今大同)与晋阳(今太原),这些骆驼陶俑更是成了那段历史的忠实守护者。
在太原市西南郊的一座隋代墓葬中,一件珍贵的胡人吃饼骑驼俑悄然现世。这座墓葬的主人,正是隋代高车族显贵斛律彻。根据墓志铭记载,他去世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葬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这座有明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在山西地区并不多见,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这只骆驼陶俑,体格健硕,神态盎然。它正曲颈昂首,嘶鸣于风沙之间,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艰辛。庞大的骆驼看似比例夸张失真,却十分具象地体现了骆驼在商队中的重要价值。驼背上满载着货物,一位深目高鼻、头戴圆毡帽的胡商悠然自得地坐在货囊上。他手持胡饼,大口咀嚼,满脸的幸福与满足。这不仅仅是对美味的享受,更是对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生活融合的生动诠释。
胡饼,这种源自西域的美食,以其耐储存、方便携带、香酥可口的特点,深受长途旅行商人的喜爱。它不仅成了商人们旅途中的美味伴侣,更在中原地区风靡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为胡饼写下赞美之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胡饼的无限眷恋。而汉灵帝、王羲之等历史名人,也都对胡饼情有独钟。小小的胡饼,悄然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胡饼之外,胡商们还带来了珍贵的宝石、香料以及那些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一部分的瓜果蔬菜:甜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这些“胡”字辈的食材,不仅丰富了中华饮食的多样性,更见证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深远影响。
山西地区在北朝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地位无可撼动。在政治上,这里是多个王朝的重要统治区域,政权更迭中留下无数历史的印迹;经济上,山西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军事上,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文化上,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而斛律彻家族,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之一。他的曾祖父斛律金,正是用汉语吟唱《敕勒歌》的第一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斛律家族在北齐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一门之中出了多位显赫人物。在斛律彻墓中出土的328件随葬器物中,陶俑超过200件。这些陶俑不仅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这件胡人吃饼骑驼俑,不仅是山西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山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地位价值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文化交流繁荣的辉煌时代。山西,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而这件胡人吃饼骑驼俑,正是这座桥梁上最耀眼的明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