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记忆】154块参会牌背后的红色记忆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在左权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存着大量的红色文物。其中左权县文史博物馆内,就收藏有100余块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参会牌(证)。
  1941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华北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要求,决定在冀太联办的基础上,正式建立边区政权领导机构。1941年7月7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召开。会议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议,同意将鲁西33县划入本区,遂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议历时40天,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议会和高等法院,统一了边区的政策法令,进行了行政区划,使边区由分散走向统一,由无序走向民主法治。这次会议上,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边区人民探索建立新型国家的一次完整、成功的实践,具有划时代意义。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参会牌(证),正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
  这些参会牌(证)的发现,也很具传奇色彩。2022年,左权县为打造桐峪1941小镇,对周边的农房进行了拆迁改造。其间,在一农户家的瓦罐中,我偶然发现了桐峪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佩戴的牌(证)。牌(证)均为金属质地,工艺为模铸,整体呈上弧下方式长方形状,上弧部位有开孔。版式三种:
  第一版式共15块,均为铅质,规格为长8厘米、宽6.5厘米。正面上方铸有“临时”字样,下方中间铸有“晋冀豫边区”字样;背面上方铸有“参议会”字样,下方中间铸有“一九四一·七”字样,两边分别铸有“辽县”“桐峪镇”字样。
  第二版式共133块,1至3号为铜质,4至133号为铅质,规格为长7.5厘米、宽5.5厘米。正面上方铸有“临时”字样,下方中间铸有编号,两边分别铸有“晋冀鲁豫边区”;背面上方铸有“参议会”字样,下方中间铸有“一九四一·七”字样,两边分别铸有“辽县”“桐峪镇”字样。
  第三版式共6块,均为铜质。正面上方铸有“临时”字样,下方右边铸有“辽县桐峪一九四一·七”字样,左边铸有参会者姓名(分别是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申伯纯、宋维周、邢肇棠);背面上方铸有“参议会”字样,下方铸有“晋冀鲁豫边区”字样。
  这些参会牌(证)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挖掘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魏建忠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