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陶片里的星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九岁生日那天,阳阳收到父亲亲手捏制的陶土笔筒。坯体布满歪扭的指纹,釉彩泼洒得如同银河倾泻——这是父子俩在陶艺馆折腾三小时的成果。阳阳抱着笔筒像护着月光下的露珠,连睡觉都要摆在床头。
  周末书法课,五岁的表妹踮脚够他书桌上的毛笔,笔筒应声落地。裂纹在青釉上炸开蛛网,两片残骸滚到书柜底下。阳阳攥着半截陶片发抖,指甲几乎嵌进釉面。表妹的抽泣声里,姑妈匆忙道歉的声音忽远忽近。
  父亲蹲下来拨开碎陶,忽然哼起童谣:“破瓦罐,叮当响,补一补,挂天上。”阳阳愣住——这是爷爷教过的老话。父亲捡起最大一片残骸,釉裂处蜿蜒如山脉,“你看,裂纹里能种星星。”那晚工作间的灯亮到深夜。钻头在陶片上凿出小孔,金漆勾出星座连线,麻绳穿过孔洞时,碎陶片碰撞出风铃般的声响。父亲把改造后的风铃挂上阳台,月光透过裂纹在墙上投出斑驳光影,像撒了一地星子。
  隔天表妹送来皱巴巴的蜡笔画:扭曲的笔筒风铃下,两个火柴人手牵手。阳阳把画贴在风铃旁,陶片轻晃时,画纸上的小人仿佛在星光里摇晃。
  三个月后的陶艺展上,这件名为《裂缝》的作品被摆在展厅中央。标签上写着阳阳的创作手记:“有些裂痕不用藏起来,光照进去的时候,裂缝就成了星星的河。”开展那天,表妹踮着脚给风铃别上一枚黏土星星,釉色和当初摔碎的笔筒一模一样。
  后来阳阳总指着风铃告诉客人:“这是我和妹妹一起做的。”陶片相撞的脆响里,父亲想起多年前爷爷修补青花碗的光景。老辈人说器物碎了要锔补,金线描摹的裂痕叫“金石结”,比完整时更珍贵。
  阳台的风铃仍在叮咚,裂纹里的金漆在暮色中流淌。那些曾被泪水浸泡的陶片,如今正替两个孩子,把破碎的故事讲成星辰。

□常鑫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