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雅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黄河文化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自古以来,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礼赞从未停歇。就连“春天”这个称谓,也成为文人雅士们品咂的对象。从那些不同的雅号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文人的巧思,更触摸到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文化基因。
  “三春”的流传,让人一下想起孟郊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此称并非源头,《礼记·月令》将春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整个春天便幻化为一首三段式乐章——孟春的萌动、仲春的暄妍、季春的秾丽,每个章节都演奏着不同的和弦。在农耕文明里,这个称谓不仅是对时序的精准划分,更暗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诠释。
  “九春”足足是“三春”的三倍。春三月共九十日,每旬为一春,故称“九春”。阮籍“悦怿若九春”即取此意,《吕氏春秋》亦有“九春之利”的记载。除了时序的算术,“九”作为极数,更象征阳气勃发。“九春之利”四字,或许暗藏着天道运行的生生不息,与儒家“仁政”“德治”的精神悄然呼应。
  “阳春”总带着江南的氤氲水汽。一个“阳”字,让人想见春日杲杲、陌上花开的图景。《长歌行》“阳春布德泽”脱口而出时,仿佛看见万道金光注满人间——无论是苏堤春晓的烟柳,瘦西湖的琼花,还是昆明园博园的山茶,都在不同纬度上临摹着“阳春”的意境。
  “芳春”是百花的盛宴。单听“芳”字,便觉草木清香萦鼻。洛阳牡丹的华贵、菏泽芍药的秾艳、潼南油菜花的磅礴,在不同地域铺展着“芳春”的华彩。鲜花既是绽放的诗行,更是结果的前奏。只是并非所有绽放都能修成正果,《红楼梦》里黛玉葬花的凄美,恰是“芳春”易逝的叹息。
  “青春”让春天有了生命意象。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中,不仅有草木葱茏的自然图景,更藏着诗圣生平少有的轻快时刻。如今“青春”已跳出节令,成为活力与希望的符号,时刻叩问着年轻的灵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些春之雅称并未走远,它们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静静流淌,等待与每个寻梦者重逢。

□王治刚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